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丹师归闽中
贾岛 〔唐代〕
波涛路杳然,衰柳落阳蝉。
行李经雷电,禅前漱岛泉。
归林久别寺,过越未离船。
自说从今去,身应老海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丹师回闽中的情景,诗人感慨路途遥远,波涛汹涌,柳树衰败,黄昏中蝉鸣悲凉。行李在雷电交加的天气中漂泊,禅意的岛屿泉水清澈可口。丹师归林,久别的寺庙在眼前,过了越地却依旧未见船只。丹师自言从今往后将去,自己也将老去在海边。
注释:
- 波涛:指大海的波浪。
- 杳然:遥远、深远的意思,形容路途不清晰。
- 衰柳:衰败的柳树,象征着凋零和离别。
- 经:经过、经历的意思。
- 雷电:指天气恶劣,象征着艰难的旅途。
- 禅前:指寺庙前,展示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漱岛泉:指岛上的泉水,寓意清凉与宁静。
- 久别寺:长时间未见的寺庙,表达对故地的思念。
- 过越:经过越地,指地理位置的穿越。
- 自说:自言自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 老海边:形容归老于海边,暗示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感慨。
典故解析:
-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整体意象和情境常见于唐代送别诗歌中,表现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贾岛,唐代诗人,字阮籍,号阮山,晚号“青山人”,以其清新峭拔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于五言绝句和律诗。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贾岛与丹师的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无奈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友谊与旅途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丹师归闽中》是一首表现离别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主观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依依不舍之情。开头两句“波涛路杳然,衰柳落阳蝉”,描绘了一个孤独且荒凉的旅途,波涛汹涌,柳树凋零,正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透出一种忧伤的氛围。接下来的句子“行李经雷电,禅前漱岛泉”则将离别的场景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通过“归林久别寺,过越未离船”,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同时,也暗示了丹师的归去将是一个漫长的旅途,仿佛要穿越千山万水才能找到归宿。最后一句“自说从今去,身应老海边”更是将个人的老去与旅途的不可逆转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对青春逝去的感慨。这首诗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写,又有深厚的情感表达,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波涛路杳然:波涛汹涌的路途遥不可知,描绘了旅途的艰辛。
- 衰柳落阳蝉:衰败的柳树在夕阳下,伴随着蝉鸣,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行李经雷电:旅途中的行李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暗示了不安与困苦。
- 禅前漱岛泉:在禅宗寺庙前,清澈的泉水象征着宁静与平和。
- 归林久别寺:对久别的寺庙的思念,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
- 过越未离船:经历了越地,依然未能离开水面,暗示离别的无奈。
- 自说从今去:自言自语,表明心中的决意与感慨。
- 身应老海边:预感自己将老去于海边,表达对未来的无奈与思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涛比作旅途的艰难,构建情境。
- 对仗:如“行李经雷电,禅前漱岛泉”,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美。
- 拟人:通过“自说”传达内心的情感,使情感更为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意象分析:
- 波涛:象征着生命的波折与旅途的艰辛。
- 衰柳:表示离别的悲伤与时光的流逝。
- 禅前漱岛泉: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久别寺: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去的怀念。
- 老海边:隐喻人生的终点与对未来的沉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旅途形象是什么?
- A. 宁静
- B. 荒凉
- C. 繁华
- D. 热闹
-
“自说从今去”中“自说”是什么意思?
- A. 自言自语
- B. 自我反思
- C. 自我安慰
- D. 自我表达
-
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愤怒
- C. 不舍与无奈
- D. 期待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送丹师归闽中》都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展现了壮志与豪情,而后者则侧重于离别的伤感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