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和刘仓贺蜀捷)》
时间: 2025-01-17 09:31: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和刘仓贺蜀捷)
作者:李曾伯 〔宋代〕
自六朝用武诧荆州,
襟喉重疆陲。
更西风似箭,
峡江如线,
事势夔夔。
须仗中流砥柱,
天付治平谁。
甚矣吾衰矣,
将老东篱。
休说纷纷往梦,
任阴平邓艾,
骆谷姜维。
向棋边聊且,
官事了痴儿。
雨未阴毋忘户牖,
挂长绳系不住铜仪。
空遐想,
桃源春媚,
安得追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提到自六朝以来,荆州的军事征伐让人震惊。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像是一个战略要地。接下来,西风如箭,峡江如线,事态紧张而复杂。我们必须依靠中流的砥柱,然而治理国家的责任又落在了谁的肩上呢?我感到衰老,似乎将要在东篱下度过余生。不要再说那些纷扰的梦境了,任凭阴平、邓艾,骆谷、姜维在棋局中争斗。现在我只想在棋盘旁闲聊,官场的事情对于我这个痴儿来说已无所谓。即使雨未至,也不要忘记窗户,挂长绳却系不住铜仪。空想着桃源的春光,安得追随其后呢?
注释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六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
- 荆州:地名,古代重要的军事战略地。
- 西风似箭:形容局势紧迫。
- 峡江如线:形容地形狭窄而险峻。
- 砥柱:比喻支撑国家的中坚力量。
- 东篱:东边的篱笆,指隐居之所。
- 阴平、邓艾、骆谷、姜维: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寓意纷乱的局势。
- 铜仪:古代的一种测量工具,象征着治理国家的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以其情感细腻和风格多样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的哲理和对历史的思考,特别擅长用词清新、意境深远的词句。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面上看似在描述一个军事局势,实则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词作,李曾伯通过对荆州的军事局势的描绘,引发了对国家治理和个人命运的深思。词中使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情感。
词开头提到的“自六朝用武诧荆州”,立刻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忆。接下来的“西风似箭,峡江如线”,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紧张的局势,增强了词作的紧迫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接着,作者将目光转向自身,表达出对自己衰老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此时,历史人物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也让整个词作在历史与个人之间形成了对比,增添了深度。
整首词的结尾部分,通过对桃源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的逃避与不甘。李曾伯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借用个人的感受,折射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使得这首词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六朝用武诧荆州:六朝时期的战争让荆州名声显赫。
- 襟喉重疆陲: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像是一个战略要地。
- 更西风似箭:局势紧迫,西风如箭。
- 峡江如线:地形狭窄而险峻,形势复杂。
- 事势夔夔:形势紧迫,像夔夔的风声。
- 须仗中流砥柱:依靠中流的砥柱来支撑。
- 天付治平谁:治理国家的责任落在谁的肩上呢?
- 甚矣吾衰矣:我感到衰老。
- 将老东篱:似乎将要在东篱下度过余生。
- 休说纷纷往梦:不要再谈那些纷扰的梦境。
- 任阴平邓艾,骆谷姜维:任凭历史人物在棋局中争斗。
- 向棋边聊且:我只想在棋盘旁闲聊。
- 官事了痴儿:官场的事情已无所谓。
- 雨未阴毋忘户牖:即使雨未至,也不要忘记窗户。
- 挂长绳系不住铜仪:挂长绳却系不住铜仪。
- 空遐想,桃源春媚:空想着桃源的春光。
- 安得追随:安得追随其后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风似箭”形象地传达了紧迫感。
- 拟人:将复杂的历史局势化作“阴平邓艾”等历史人物的争斗。
- 对仗:如“阴平邓艾,骆谷姜维”,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是对历史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时局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李曾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州:象征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军事策略。
- 西风:象征着紧迫的局势。
- 桃源:代表着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宁静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曾伯是哪一个朝代的词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词中提及的“荆州”主要象征什么?
A. 个人的归宿
B. 重要的军事战略地
C. 自然风光
D. 文化艺术 -
词的主题主要是?
A. 赞美自然
B. 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曾伯的《八声甘州》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涉及历史的思考,李曾伯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感慨,而苏轼则通过对赤壁的怀古,表达了对英雄豪情的追忆,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特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