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
时间: 2025-01-04 11:13: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怀 秦韬玉 〔唐代〕 总藏心剑事儒风,大道如今已浑同。 会致名津搜俊彦,是张愁网绊英雄。 苏公有国皆悬印,楚将无官可赏功。 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途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心中总是藏着剑,行事遵循儒家的风范,现在大道已经变得混沌不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名声和才华,却也像一张忧愁的网束缚着英雄。苏公(苏武)无论到哪个国家都挂着印信,楚国的将领却没有官职可以用来奖赏功绩。如果能够重生在太平盛世,也许会回首往事,为困境而哭泣。
注释: 字词注释:
- 总藏心剑:比喻心中有坚定的志向或计划。
- 事儒风:遵循儒家的行为准则。
- 大道:指理想的社会状态或道德准则。
- 浑同:混沌不清。
- 会致名津: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名声。
- 俊彦:才华出众的人。
- 愁网:比喻忧愁的束缚。
- 苏公:指苏武,汉代著名外交家和忠诚的代表。
- 悬印:挂着官印,表示有官职。
- 楚将:楚国的将领。
- 赏功:奖赏功绩。
- 重生太平日:如果能够重生在太平盛世。
- 哭途穷:为困境而哭泣。
典故解析:
- 苏公有国皆悬印:苏武是汉代著名外交家,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始终忠诚不渝,回国后受到重用。
- 楚将无官可赏功:楚国在战国时期,将领虽有战功,但因国力衰弱,无法给予相应的官职奖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抒情诗。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感慨和对英雄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对当时社会混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下创作的,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对英雄命运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心剑”、“儒风”、“大道”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会致名津搜俊彦,是张愁网绊英雄”一句,既表达了对才华的追求,也揭示了英雄被现实束缚的无奈。结尾的“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途穷”则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悲叹。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总藏心剑事儒风:心中总是藏着坚定的志向,行事遵循儒家的风范。
- 大道如今已浑同:现在理想的社会状态已经变得混沌不清。
- 会致名津搜俊彦: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名声和才华。
- 是张愁网绊英雄:却也像一张忧愁的网束缚着英雄。
- 苏公有国皆悬印:苏武无论到哪个国家都挂着官印。
- 楚将无官可赏功:楚国的将领却没有官职可以用来奖赏功绩。
- 若使重生太平日:如果能够重生在太平盛世。
- 也应回首哭途穷:也许会回首往事,为困境而哭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剑”比喻坚定的志向,“愁网”比喻忧愁的束缚。
- 对仗:如“苏公有国皆悬印,楚将无官可赏功”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和对英雄命运的同情。作者通过对“心剑”、“儒风”、“大道”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对英雄被现实束缚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剑:比喻坚定的志向。
- 儒风:儒家的行为准则。
- 大道:理想的社会状态。
- 名津:追求名声的途径。
- 俊彦:才华出众的人。
- 愁网:忧愁的束缚。
- 悬印:有官职的象征。
- 赏功:奖赏功绩。
- 太平日:太平盛世。
- 哭途穷:为困境而哭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剑”比喻什么? A. 坚定的志向 B. 忧愁的束缚 C. 理想的社会状态 答案:A
-
“苏公有国皆悬印”中的“苏公”指的是谁? A. 苏武 B. 苏洵 C. 苏轼 答案:A
-
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B. 对现实困境的满足 C. 对英雄命运的冷漠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王昌龄的《出塞》:展现了边塞诗的豪放风格和对英雄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秦韬玉的诗则更多地关注英雄的命运和社会状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秦韬玉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