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

时间: 2025-01-04 10:34:51

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

初出海涛疑尚湿,

渐来云路觉偏清。

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 秦韬玉 〔唐代〕 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 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 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

白话文翻译: 通常月亮美好是因为新晴,不像每年这个夜晚才出现。 刚从海涛中升起时,似乎还带着湿气,渐渐升至云路时,感觉特别清澈。 寒冷的光芒照入水中,蛟龙因此而起舞,宁静的月光照耀天空,鬼魅也为之惊恐。 不仅在座中可以仰望,它的高洁应当到达凤凰城。

注释:

  • 常时:通常,平常。
  • 赖:依赖,依靠。
  • 新晴:新近放晴的天气。
  • 海涛:指海面。
  • 云路:指天空。
  • 寒光:指月光的寒冷。
  • 静色:指月光的宁静。
  • 当天:照耀天空。
  • 孤高:高洁独立。
  • 凤凰城: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比喻高洁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尤以写景抒情见长。此诗作于八月十五中秋夜,与卫谏议一同赏月,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中秋之夜,与友人卫谏议一同赏月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夜的月亮为题材,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高洁。诗中“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海面升起到天空的过程,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后两句“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则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神秘和威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句“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表达了诗人对月亮高洁品质的向往,也寄托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时月好赖新晴,不似年年此夜生:通常月亮美好是因为新晴,不像每年这个夜晚才出现。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中秋夜月亮的特别喜爱。
  2. 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月亮刚从海面升起时,似乎还带着湿气,渐渐升至天空时,感觉特别清澈。这句通过对月亮升起过程的描绘,展现了月亮的美丽。
  3. 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寒冷的月光照入水中,蛟龙因此而起舞,宁静的月光照耀天空,鬼魅也为之惊恐。这句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神秘和威严。
  4.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不仅在座中可以仰望,它的高洁应当到达凤凰城。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月亮高洁品质的向往,也寄托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寒光入水蛟龙起,静色当天鬼魅惊”,将月亮的光芒拟人化,赋予其动作和情感。
  • 夸张:如“寒光入水蛟龙起”,夸张地描绘了月光的寒冷和威力。
  • 对仗:如“初出海涛疑尚湿,渐来云路觉偏清”,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高洁,寄托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月亮: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神秘。
  • 海涛:象征着广阔和深邃。
  • 云路:象征着高远和清澈。
  • 蛟龙:象征着力量和神秘。
  • 鬼魅:象征着恐惧和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初出海涛疑尚湿”一句,描绘了月亮的哪个过程? A. 升起 B. 落下 C. 静止
  2. 诗中“寒光入水蛟龙起”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夸张 C. 对仗
  3. 诗中“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自然美景 B. 高洁品质 C. 神秘力量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中秋月亮为题材,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秦韬玉《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以中秋月亮为题材,但秦诗更注重对月亮的描绘和赞美,而苏诗则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秦韬玉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秦韬玉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