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时间: 2025-01-04 11:41: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
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
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
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的春光里,牡丹花独自盛开,享受着春风的恩宠。时光流逝,我在这片宝地上寻找芬芳的小径,已经看见新花从旧丛中绽放出来。曲水亭的西边、杏园的北面,浓郁的花香深深地渗透在院落,宛如红霞映照。牡丹花的秀丽超越了珠树林,根植的地方幸运地在青莲的领域。艳丽的花蕊、鲜红的花房依次开放,含着烟雾、洗去露水,照耀着苍苔。庞眉的禅僧倚杖而起,轻盈的蝴蝶在枝头翩翩起舞。我独自坐在南台,静享美好时光,悠闲地走在古刹里,心中情意难以言表。花间的一曲悠扬奏响春天的旋律,应该是芬芳的花朵更胜君子的风采。
注释:
- 澹荡:清淡而舒缓,形容春光的温和。
- 韶光:美好的光阴,指春天的时光。
- 宝地:指的是风景优美、花木繁盛的地方。
- 擢秀:形容花朵的美丽和出众。
- 苍苔:指青苔,象征着古老和自然。
- 庞眉:指禅僧,形容其面容和风采。
- 阳春: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典故解析:
这首诗歌中提到了“君子”,是指儒家所推崇的人格理想,强调品德与修养。诗中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隐喻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写花、鸟、山水等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慈恩寺的清上人院中,看到牡丹花盛开,触发了他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牡丹为主线,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以“澹荡韶光”描绘春光的柔和与宁静,烘托出牡丹花的独特魅力。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写环境与花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花间的景色与气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艳蕊鲜房次第开”一句,以“艳蕊”与“鲜房”形象地描绘了牡丹花的色彩与形态,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则通过禅僧与蝴蝶的描写,增添了诗的灵动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最后,诗人总结道“花间一曲奏阳春”,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君子品德的向往,体现了儒雅与自然的交融,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澹荡韶光三月中:春天的光景柔和而清淡。
- 牡丹偏自占春风:牡丹花独自盛开,享受春天的气息。
- 时过宝地寻香径:时光流逝,我在这美丽的地方寻找香气的小路。
- 已见新花出故丛:已经看见新花从旧丛中绽放出来。
- 曲水亭西杏园北:描绘出特定的地理位置。
- 浓芳深院红霞色:浓郁的花香和色彩渲染出美丽的景象。
- 擢秀全胜珠树林:牡丹花的美丽超越了其他花木。
- 结根幸在青莲域:根植于青莲的领域,显得尤为珍贵。
- 艳蕊鲜房次第开:花朵依次开放,色彩鲜艳。
- 含烟洗露照苍苔:描绘花蕊的美丽和环境的清新。
- 庞眉倚杖禅僧起:描绘禅僧的形象,与自然融合。
- 轻翅萦枝舞蝶来: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显得生动。
- 独坐南台时共美:诗人独自坐在南台,享受美景。
- 闲行古刹情何已:在古刹中闲行,感受内心的宁静。
- 花间一曲奏阳春:春天的旋律在花间奏响。
- 应为芬芳比君子:花的芬芳更胜过君子的人品。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间一曲”比喻春天的美好。
- 拟人:描绘蝴蝶舞动,使其生动。
- 对仗:如“艳蕊鲜房”和“含烟洗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牡丹花的细腻描写和春天的美好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
意象分析:
- 牡丹:象征着美丽与优雅,代表着春天的生机。
- 春风: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带来生命与活力。
- 禅僧:象征着宁静与智慧,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蝴蝶:象征着自由与灵动,增添了诗的生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庞眉倚杖禅僧”指的是: A. 诗人
B. 一位禅僧
C. 一位书生
D. 一位农夫 -
诗中“艳蕊鲜房”指的是: A. 牡丹的颜色
B. 牡丹的香气
C. 牡丹的花朵
D. 牡丹的叶子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C. 对历史的回顾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权德舆的这首牡丹花歌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春天的美丽,而李白的《月下独酌》则通过酒与月的意象表达孤独与情感的交融。两者在主题和情感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权德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