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詹事致政归嵩山旧隐(青字)》

时间: 2024-09-19 22:13:00

解龟辞汉庭,却忆少微星。

直指常持宪,平反更恤刑。

闲思紫芝侣,归卧白云扃。

明诏优筋力,安车适性灵。

群公来蔼蔼,独鹤去冥冥。

想到挥金处,嵩吟枕上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解龟辞汉庭,却忆少微星。
直指常持宪,平反更恤刑。
闲思紫芝侣,归卧白云扃。
明诏优筋力,安车适性灵。
群公来蔼蔼,独鹤去冥冥。
想到挥金处,嵩吟枕上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张詹事归隐嵩山的情感。诗人回忆起昔日的荣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回归宁静的隐居生活。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理想生活的思考,传达出对自由与安宁的追求。

注释:

  • 解龟:指解龟卜卦,寓意辞去官职。
  • 汉庭:指汉朝的朝廷。
  • 少微星:古代星名,象征高远理想。
  • 持宪:指遵守法律。
  • 紫芝:传说中能带来好运的草,象征友谊。
  • 白云扃:意指在白云中休息,隐居生活。
  • 明诏:明令,指政府的命令。
  • 筋力:指身体的力量。
  • 安车:安静的车,象征舒适的生活。
  • 群公:众多的公卿,指朝中的官员。
  • 独鹤:孤独的鹤,象征隐士。
  • 冥冥:幽暗的地方,指隐居的环境。
  • 挥金处:指奢华的地方。
  • 嵩吟:在嵩山吟唱,象征归隐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约738年-约799年),字仲明,号东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描写山水田园,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权德舆送别好友张詹事时,张詹事即将辞去官职,回归隐居生活。诗中表现了对张詹事的祝福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当时士人对权力与自由之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对张詹事归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开头的“解龟辞汉庭”不仅描绘了辞去官职的场景,也寓意着对权力的超然。接下来的“却忆少微星”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回忆和思考,少微星象征着高洁与理想。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平反更恤刑”,表达了对世事的不满和对公正的渴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后面提到的“闲思紫芝侣”,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友谊与隐居生活的憧憬,似乎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最后几句“群公来蔼蔼,独鹤去冥冥”对比了繁华与孤独,展现出诗人心中的矛盾与思考。最终在“想到挥金处,嵩吟枕上青”中,诗人将归隐生活与对金钱的超然态度结合,表现出对物质的无欲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解龟辞汉庭:表明辞官的决心,象征着不依赖权势。
  2. 却忆少微星:回忆理想的高远境界,寄托了对生活的向往。
  3. 直指常持宪:强调法律的公正,表达了对社会正义的期待。
  4. 平反更恤刑:渴望改善社会对待百姓的态度。
  5. 闲思紫芝侣:寄情于友谊,向往与友人共度清闲时光。
  6. 归卧白云扃:渴望隐居于白云之中,享受宁静的生活。
  7. 明诏优筋力:对明令的认可,强调安宁的生活状态。
  8. 安车适性灵:强调顺应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
  9. 群公来蔼蔼:描绘官员的繁华,暗示对权力生活的疏离。
  10. 独鹤去冥冥:自比孤独的鹤,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
  11. 想到挥金处:反思物质生活的奢华,与内心的渴望形成对比。
  12. 嵩吟枕上青:最终实现了归隐的理想,安然自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独鹤”比喻诗人自我选择的孤独与高洁。
  • 对仗:如“群公来蔼蔼,独鹤去冥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权力与物质的超然,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于社会公正的思考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长寿与智慧,隐含对辞官生活的思考。
  • :象征理想与追求,增加了诗的哲理性。
  • 紫芝:象征友谊与美好,反映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感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少微星”象征什么? A. 权力
    B. 理想
    C. 财富
    D. 友情

  2. “解龟辞汉庭”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对权力的渴望
    B. 辞去官职的决心
    C. 对富贵生活的追求
    D. 对官场的厌倦

  3. 诗中对比的意象有哪两个? A. 明诏与独鹤
    B. 群公与独鹤
    C. 紫芝与白云
    D. 直指与平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权德舆的《送张詹事致政归嵩山旧隐》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皆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权德舆更侧重于隐逸的宁静,而李白则强调享受当下的豪情。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