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著上人游越》

时间: 2024-12-29 20:24:49

水石随缘岂计程,东吴相遇别西京。

夜禅月下袈裟湿,

晓上山巅锡杖鸣。

念我为官应易老,羡师依佛学无生。

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文著上人游越
水石随缘岂计程,
东吴相遇别西京。
夜禅月下袈裟湿,
晓上山巅锡杖鸣。
念我为官应易老,
羡师依佛学无生。
越中多有前朝寺,
处处铁钟石磬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文著上人分别的情景。诗中提到,水和石头都是随缘而行,何必计较行程的远近。两人在东吴相遇,却要在西京分别。夜晚在月光下的禅房中,僧袍被露水浸湿;清晨在山顶,锡杖发出鸣响。我想到自己做官,容易白头,而羡慕师父依靠佛道,超越生死。越中有许多前朝的寺庙,处处都能听到铁钟和石磬的声响。

注释:

  • 随缘:顺其自然,不强求。
  • 东吴:指古代东吴地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 西京:指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 夜禅:夜晚的禅修。
  • 袈裟:僧侣所穿的袍子。
  • 锡杖:僧侣手持的杖,具有象征意义。
  • 学无生:修习佛教教义,超越生死的境界。
  • 铁钟石磬:古代寺庙中常用的乐器,发出清脆的声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字景山,号少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834年,卒于约900年。他以五言诗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之景,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姚合对文著上人的送行,反映了他对宗教信仰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感慨。诗中展现了他对文著上人修行生活的羡慕,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文著上人游越》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姚合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以及对佛教修行的尊重和向往。诗中“水石随缘岂计程”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洒脱态度,强调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接着,诗人通过夜晚的禅修和清晨的山顶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表现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在后四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羡慕佛法的心境,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特别是“念我为官应易老,羡师依佛学无生”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追求永恒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认同和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不仅有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有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姚合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高远的情怀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石随缘岂计程:水和石头随意而行,何必在意路途的远近。
    • 东吴相遇别西京:在东吴相遇,却要在西京分别,表现了离别的感伤。
    • 夜禅月下袈裟湿:夜晚在月光下禅修,袈裟被露水浸湿,描绘出宁静的修行场景。
    • 晓上山巅锡杖鸣:清晨在山顶,锡杖发出声音,暗示了清晨的宁静与清新。
    • 念我为官应易老:想到自己做官容易衰老,感叹世事的无常。
    • 羡师依佛学无生:羡慕师父依靠佛教超越生死的境界。
    • 越中多有前朝寺:越地有很多前朝的庙宇,反映了历史的积淀。
    • 处处铁钟石磬声:寺庙中铁钟和石磬的声音,象征着佛教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石”比喻人生的随缘。
    • 对仗:如“夜禅月下”和“晓上山巅”,形成对称美。
    • 意象:月、袈裟、锡杖等,构成了宁静的修行意象。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随缘与柔和。
  • :象征坚固与稳定。
  • 袈裟:代表佛教修行者的身份。
  • 锡杖:象征智慧与教导。
  • 铁钟石磬:象征佛教的宁静和庄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今湖南
    • B. 今江苏、浙江
    • C. 今四川
  2. 诗人羡慕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 A. 官场生活
    • B. 佛教修行生活
    • C. 田园生活
  3. 诗中“夜禅”主要指什么?

    • A. 夜晚的谈话
    • B. 夜晚的禅修
    • C. 夜晚的游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送元二使安西》与《送文著上人游越》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离别的感伤,但前者更侧重于旅途的壮丽,后者则更强调内心的哲思与对佛教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