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驸马林亭》

时间: 2025-01-17 09:33:59

东园连宅起,胜事与心期。

幽洞自生药,新篁迸入池。

密林行不尽,芳草坐难移。

石翠疑无质,莺歌似有词。

莎台高出树,藓壁净题诗。

我独多来赏,九衢人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郑驸马林亭
作者: 姚合 〔唐代〕

东园连宅起,胜事与心期。
幽洞自生药,新篁迸入池。
密林行不尽,芳草坐难移。
石翠疑无质,莺歌似有词。
莎台高出树,藓壁净题诗。
我独多来赏,九衢人不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园中住宅的美好景象,正如我心中所期望的那样。幽静的洞穴里自生草药,新的竹子直插入池中。密密的树林似乎没有尽头,芳草坐在这儿也难以移走。石头的翠色让人怀疑它不是石头,黄莺的歌声似乎在吟唱着诗句。莎草台高出树梢,苔藓墙壁干净得可以题写诗句。我独自一人常来欣赏,这里的人们却不知晓。

注释:

  • 东园:指东边的园子,通常指庭院或私家花园。
  • :住宅,这里指与东园相连的房屋。
  • 幽洞:隐秘的洞穴。
  • 自生药:自然生长的药草。
  • 新篁:新的竹子。
  • 密林:茂密的树林。
  • 石翠:石头的翠绿颜色。
  • 莺歌:黄莺的歌声。
  • 莎台:莎草制成的平台。
  • 藓壁:长满苔藓的墙壁。
  • 九衢:指繁华的街道或城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景休,号云溪,生于公元780年,卒于公元842年。他以诗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恬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姚合游览郑驸马的林亭时,表现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郑驸马林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宁静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描绘东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开篇以“东园连宅起”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环境。诗中的“幽洞自生药”与“新篁迸入池”,不仅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更暗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接下来的“密林行不尽,芳草坐难移”,则通过对密林和芳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安详的氛围。诗人似乎在迷失于这片自然之中,无法自拔。最后几句“我独多来赏,九衢人不知”则流露出一种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在喧嚣的世界中对宁静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园连宅起:东边的园子与住宅相连,暗示着这片区域的宁静美好。
  2. 胜事与心期:美好的事情与我心中的期望相符,表现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3. 幽洞自生药:隐秘的洞穴中自生药草,象征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4. 新篁迸入池:新的竹子生长得很旺盛,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5. 密林行不尽:茂密的森林让人觉得无尽,增强了自然的神秘感。
  6. 芳草坐难移:芳草静静生长,难以移走,体现出自然的恒久。
  7. 石翠疑无质:石头的绿色让人觉得像没有实体一样,增加了诗的虚幻感。
  8. 莺歌似有词:黄莺的歌声似乎在吟唱,增添了生动的意象。
  9. 莎台高出树:莎草制成的平台高于树梢,描绘了环境的高低错落。
  10. 藓壁净题诗:苔藓覆盖的墙壁干净,可以题写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
  11. 我独多来赏:我独自来这里欣赏,表现出作者的孤独。
  12. 九衢人不知:繁华的街道上人们却不知道这里的美好,流露出诗人的自赏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翠疑无质”,将石头的翠绿与虚无相结合,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幽洞自生药,新篁迸入池”,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
  • 拟人:如“莺歌似有词”,将黄莺的歌声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园:象征着宁静、美好。
  • 幽洞:代表自然的神秘。
  • 芳草:寓意着生命的延续。
  • 莺歌:象征着生命的欢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园”指的是哪里? A. 北方的园子
    B. 西方的庭院
    C. 东方的花园
    D. 南方的果园

  2. “我独多来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欢喜
    C. 忧伤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密林行不尽”意味着什么? A. 森林很小
    B. 森林很茂密
    C. 森林中有很多人
    D. 森林中没有动物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了山水的气韵。
  • 李白《静夜思》:通过夜晚的宁静表达思乡之情,与姚合的隐逸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