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 丁都护歌》

时间: 2024-09-19 21:46:38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白话文翻译

在云阳的征途上,两岸的商贾络绎不绝。
当吴牛在月光下喘息时,拖船的艰辛可想而知。
水流浑浊无法饮用,壶中的饮水几乎化为泥土。
一唱起都护的歌,心中悲伤如同倾泻的雨水。
成千上万的人凿石头,却无从抵达江边。
你看那石芒砀,掩面悲泣,感慨千古。

注释

  • 云阳:指的是云阳县,位于长江流域,历史上是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 征去:出征,去征战。
  • 商贾:商人,指经商的人。
  • 吴牛:指的是一种牛,生动描绘出景象。
  • 壶浆:指的是水壶里的饮水。
  • 都护歌:一种唱给都护(军官)听的歌,表达对征战的思考和感受。
  • 石芒砀:一种石头,象征着艰难的环境和历史的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极高的诗歌才华,被誉为“诗仙”。他的作品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常以豪放激昂的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丁都护歌》创作于唐代,李白在诗中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战争与商贾繁忙的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征战的艰辛、士兵的辛苦生活,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丁都护歌》是李白对征战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商贾与士兵的辛苦和无奈。开篇描绘了繁忙的商贾往来,实际上却在暗示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与人力资源的消耗。接着,诗人以“吴牛喘月时”描写了在拖船过程中所遭受的苦楚,表现出战争带来的艰难与痛苦。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李白通过对水质的描写,传达了战争导致的生活困境,水浊不可饮,壶浆几成土,象征了生存条件的恶劣。此外,诗中提到“一唱都护歌”,表达了士兵们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心中悲伤如雨,强烈的情感充斥在字里行间。

最后两句则表现出人们对未来的无望和对历史的叹息,成千上万的人凿石,却无法抵达江边,展示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无能为力的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阳上征去:描绘了云阳的出征场景,暗示战争的繁忙。
  2. 两岸饶商贾:两岸商人众多,喻示战争带来的经济活动。
  3. 吴牛喘月时:描写吴牛在月光下辛苦的情景,象征着士兵的艰辛。
  4. 拖船一何苦:感叹拖船的辛苦,间接反映出战争的艰难。
  5. 水浊不可饮:水质浑浊,生活条件恶劣。
  6. 壶浆半成土:饮水混浊,几乎成了泥土,象征生存困难。
  7. 一唱都护歌:唱起都护歌,表达心中的苦闷。
  8. 心摧泪如雨:内心悲痛,泪如雨下,情感强烈。
  9. 万人凿盘石:成千上万的人在劳动,意象壮观。
  10. 无由达江浒:虽然努力,却无从抵达目的地,表现无奈。
  11. 君看石芒砀:请你看看石芒砀,暗示历史的沉重。
  12. 掩泪悲千古:掩面而泣,感慨千古,表达对历史的无奈与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浊比作泥土,形象生动。
  • 对比:商贾的繁忙与士兵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吴牛在月光下喘息,赋予动物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士兵生活的同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揭示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阳:象征征途的艰辛与希望。
  • 商贾:代表战争带来的经济活动与繁忙。
  • 吴牛:象征士兵的辛苦与疲惫。
  • :象征生活的基本条件。
  • 都护歌:代表士兵的情感寄托与无奈。
  • 石芒砀:象征历史的重压与无尽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白的《丁都护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热爱
    B. 对士兵生活的同情
    C. 对商人繁忙的赞美
    D.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2. 诗中提到的“吴牛”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忙的商贾
    B. 士兵的辛苦
    C. 美丽的自然
    D. 经济的繁荣

  3.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中的“心摧泪如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兴奋
    C. 悲伤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比较李白的《丁都护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奈,但李白的诗更多表现于个人情感的激荡,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困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