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远不妨车马过,
地偏渐听月风来。
参差竹木皆清景,
唯有梅枝手自栽。
白话文翻译:
心中远离尘嚣的宁静,并不妨碍车马在此经过;
偏僻的地方,渐渐听见月下的风声。
参差不齐的竹木,皆是清幽的景色,
唯有那梅树的枝条,是我亲手栽种的。
注释:
- 心远:心中远离尘世的喧嚣。
- 车马过:车马经过,指外界的骚动。
- 地偏:偏远的地方。
- 月风来:月光下的风声,显得宁静。
- 参差:形状不齐,错落有致。
- 清景:清幽的自然景色。
- 唯有梅枝:特指梅树的枝条。
- 手自栽:自己亲手种植,强调个人参与。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月风”可以引申为古代文人对秋月的典雅描写,常常用以表达内心的闲适与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格,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蔡格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体现了士人的情怀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蔡格隐居山林的生活中,反映出他对自然环境的眷恋,以及对喧嚣尘世的逃避。诗中描绘的宁静景象,正是他内心对清幽生活向往的折射。
诗歌鉴赏:
《山居十三首》中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宁静。开篇的“心远不妨车马过”一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对于外界的喧闹并不在意,反而心境更加宁静。接下来提到“地偏渐听月风来”,更是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月光与微风相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参差竹木皆清景”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竹林的错落有致,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最后一句“唯有梅枝手自栽”,则透露出诗人对梅树的特殊情感,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描写,更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人在此通过梅花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情操。
整首诗清新脱俗,充满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也反映出一种哲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合是人生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远不妨车马过:诗人以此句开篇,强调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 地偏渐听月风来:描绘了一个偏僻却美好的环境,月风轻柔,增添了诗的意境。
- 参差竹木皆清景:表现了自然之美,竹木错落有致,生动形象。
- 唯有梅枝手自栽:强调了个人参与与情感,梅枝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竹木、梅枝、月风等意象,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
- 比喻:隐含比喻,表现心境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 竹:象征高洁、坚韧,代表诗人对品德的追求。
- 梅: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不屈的精神。
- 月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传递了诗人对夜晚的深情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心远”是什么意思? A. 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
B. 心情愉快
C. 远离亲人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唯有梅枝”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梅树的喜爱
B. 诗人对过去的追忆
C. 诗人对自然的无奈
D. 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忧郁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的寄托,但更偏向于孤独感的描绘。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在描绘山水美景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