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祠(一作圣女庙)》

时间: 2025-01-17 09:50:42

停车祀圣女,凉叶下阴风。

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

长眉留桂绿,丹脸寄莲红。

莫学阳台畔,朝云暮雨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停车祀圣女,凉叶下阴风。
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
长眉留桂绿,丹脸寄莲红。
莫学阳台畔,朝云暮雨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庙中祭祀圣女的场景,诗人停下车来,祭祀在凉爽的树叶阴影下,微风轻拂。庙中的石床湿润,似乎弥漫着龙的灵气,鸟鸣声在空旷的庙宇中回荡。圣女的长眉如同桂树的绿色,红润的脸庞宛如盛开的莲花。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在阳台上贪恋那晨曦与暮雨的变幻。

注释

  • 停车:停下车来,指的是祭祀的准备。
  • 圣女:指神女或女神,通常与特定的宗教信仰相关。
  • 龙气:象征着神灵的气息,带有灵气的意思。
  • 石床湿:石制的祭坛因雨露而湿润。
  • 长眉留桂绿:形容圣女的眉毛如桂叶般青翠。
  • 丹脸寄莲红:形容圣女的脸色红润如盛开的莲花。
  • 阳台:指高处的台阶,象征着人间的美好景象。

典故解析

“阳台”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在阳台上吟诗作对的情景,而“朝云暮雨”则是借用自然界的变幻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与道教文化中的对天地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有密切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59年-829年),唐代诗人,字仲明,号湘江,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描绘山水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神女祠》作于许浑游览某地的过程中,看到山庙中供奉的神女,因而感悟出人世间的情感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神女的崇敬与对人生变幻的沉思。

诗歌鉴赏

《神女祠》以清新优美的意象描绘了祭祀活动,展现了诗人对神灵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停车祀圣女”便引入了祭祀的主题,后续的“凉叶下阴风”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凉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庙宇之中,感受到微风轻拂的惬意。接下来的“龙气石床湿”不仅描绘了庙中环境的湿润,更通过“龙气”隐喻了神灵的庇佑与灵气的存在。

诗中的“长眉留桂绿,丹脸寄莲红”,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神女的美丽,进一步强调了她的神圣与尊贵。最后一句“莫学阳台畔,朝云暮雨中”则蕴含着哲理,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短暂的美好和世俗的纷扰,而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永恒的信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神灵与人世的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停车祀圣女”:诗人停下车来,进行祭祀,说明活动的庄重。
  • “凉叶下阴风”:描绘了环境的凉爽,营造出祭祀的氛围。
  • “龙气石床湿”:通过湿润的石床,表现出神灵的灵气。
  • “鸟声山庙空”:鸟鸣声在庙中回荡,衬托出空旷和幽静。
  • “长眉留桂绿”:圣女的眉毛如桂树青翠,象征美丽。
  • “丹脸寄莲红”:脸色红润如莲花,寓意着纯洁与美好。
  • “莫学阳台畔”:劝诫人们不要迷恋短暂的美景。
  • “朝云暮雨中”:强调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圣女的眉毛比作桂叶,脸色比作莲花,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如“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表现了工整的美感。
  • 象征:通过自然意象来象征神圣与人生哲理,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祭祀活动和对神女的崇敬,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变幻的思考,倡导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停车:象征着停下脚步,思考与反省。
  • 凉叶:代表着清凉的环境,寓意宁静与舒适。
  • 龙气:象征着神灵的灵气与庇护。
  • 鸟声:表现出庙宇的空寂,增强了氛围。
  • 桂绿与莲红:象征着美丽与纯洁,体现了神女的尊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圣女”指的是哪种存在? A. 人物
    B. 神灵
    C. 动物
    D. 植物

  2. “龙气”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水流
    B. 灵气
    C. 风力
    D. 火焰

  3. 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在什么地方迷恋? A. 庙宇
    B. 阳台
    C. 山间
    D. 水边

  4. “长眉留桂绿,丹脸寄莲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夸张

答案

  1. B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亲情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触。
  • 《静夜思》:通过月光的描写,反映了思乡之情,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