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吴均诗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03:08

远游济伊洛,秣马度清漳。

邯郸饶美女,艳色含春芳。

鼓瑟未成曲,踏屣复翱翔。

我本游客子,情爱在淮阳。

新知谁不乐,念旧苦人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吴均诗三首 其二
作者: 柳恽 〔南北朝〕

远游济伊洛,秣马度清漳。
邯郸饶美女,艳色含春芳。
鼓瑟未成曲,踏屣复翱翔。
我本游客子,情爱在淮阳。
新知谁不乐,念旧苦人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感受和对旧友的思念。
我远游到济水和伊水,骑马渡过清漳河。
邯郸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妩媚的容颜如春花般娇艳。
鼓瑟的乐曲还没有奏成,我又踏上鞋子再次翱翔。
我本是一个游子,心中却依然牵挂着淮阳的情爱。
新认识的朋友谁不快乐,但思念旧友却令我心中苦楚。

注释

字词注释

  • 远游:长途旅行。
  • 济、伊、洛:古代河流名,济水、伊水和洛水。
  • 秣马:喂马,准备出发。
  • 邯郸:地名,古时的一个重要城市。
  • 鼓瑟:演奏瑟,一种古琴乐器。
  • 踏屣:穿鞋,准备行走。
  • 游客子:游历他乡的年轻人。
  • 情爱:情感与爱慕之情。
  • 淮阳:古地名,今河南省淮阳。
  • 新知:新朋友。
  • 念旧:思念旧友。

典故解析

  • 邯郸美女:指古代邯郸地区的美女,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鼓瑟未成曲:表达未能完成音乐的遗憾,象征着生活中的未尽之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恽,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游子心中对故土与友人的思念。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用自然景物表现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的游历过程中,表达了他在外旅行的孤独感受,以及对故乡和旧友的深切怀念。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游子常常面临离别与孤独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行的场景,表现了游子的孤独与思念。开头的“远游济伊洛”展示了诗人悠长的旅途,仿佛带我们步入一个广阔而陌生的世界。接下来的“邯郸饶美女”则转向对美的赞美,给诗增添了一丝柔情与艳丽。然而,尽管外界的美景和美人纷至沓来,诗人内心的情感却异常复杂。

“鼓瑟未成曲,踏屣复翱翔”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对音乐的追求,又暗示了他对生活理想的无奈与追逐。尽管有新的朋友相伴,但最终的情感归属依然是对故乡淮阳的思念。诗中“新知谁不乐,念旧苦人肠”一句,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虽然新朋友带来快乐,但旧友的思念却如影随形,令人心生苦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展现了游子在旅途中对美与爱的感悟,以及对旧情的怀念,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游济伊洛”:开篇介绍旅行的目的地,设定了背景。
  • “秣马度清漳”:描述出发前的准备与旅途的情景。
  • “邯郸饶美女”:引入邯郸的美丽女子,增强诗的色彩。
  • “艳色含春芳”:突出美女的美丽,暗示春天的生机。
  • “鼓瑟未成曲”:表达未能实现的理想,象征生活中的遗憾。
  • “踏屣复翱翔”:又回到行动,强调追求的动态与不息。
  • “我本游客子”:自我身份的认同,游子的孤独感。
  • “情爱在淮阳”:指向心中仍旧惦念的故乡。
  • “新知谁不乐”:新友的欢乐,反映人际关系的变化。
  • “念旧苦人肠”:思念旧友的苦楚,深化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丽的女子比作春色,生动形象。
  • 对仗:如“鼓瑟未成曲,踏屣复翱翔”展现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赋予情感以生命,使孤独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旧情的怀念,展现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诗中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即使在新朋友的陪伴下,内心的苦楚依然难以释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游:象征着探索与追求,代表了对未知的向往。
  • 美女:美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 鼓瑟:音乐的象征,表达了对艺术与理想的追求。
  • 淮阳:故乡的象征,承载着乡愁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邯郸”是指什么?
    A. 一个城市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花

  2. “鼓瑟未成曲”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遗憾?
    A. 对音乐的追求
    B. 对朋友的思念
    C. 对故乡的向往

  3. 诗中表达了游子的哪种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 李白《夜泊牛头》:描绘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柳恽与李白的旅行诗:两者都描写了旅行中的感受与思念,但柳恽更侧重于对旧友的情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柳恽研究》
  • 《古诗词精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