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无题
作者: 唐寅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秋声肃杀本天真,即事关心总动神。簌簌肥辞删老调,萧萧瘦语寄恒春。无情物外谁翻案,有限生前我扫尘。堪慰乡间观稼穑,应羞枯寂目空人。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声音本是自然的真实,但此时我内心却总是波动不安。耳边的悲鸣与老旧的旋律交织,我用纤细的言语寄托着对春天的向往。无情的事物之中,谁来审视我的生活?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只能清理眼前的尘埃。看着乡间的农田收获,心中不免感到羞愧,因我却是如此空虚寂寞。
注释:
- 肃杀:指秋天的凶杀之气,气氛压抑。
- 即事:指眼前的事情。
- 簌簌:形容声音小而细微。
- 萧萧:形容声音清冷、悲凉。
- 寄恒春:寄托对春天的希望。
- 翻案:翻检、审视。
- 扫尘:清理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
- 稼穑:指农作与收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他以才情横溢、风流倜傥著称,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蕴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寅人生的晚期,时局动荡,个人生活也面临诸多困境,诗中反映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及对生存的思考。
诗歌鉴赏:
唐寅的《无题》是一首通过秋天的景象反映个人内心情感的诗。诗中“秋声肃杀”一句,便将秋天的肃杀气氛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秋季的到来,万物凋零,诗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悲凉,然而这种感受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往昔的追忆。接下来的“簌簌肥辞删老调”则表现了他对往日盛景的怀念,试图用细腻的言辞表达内心的愁苦和对春天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对比,既有对自然秋声的感受,又有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无情物外”体现了诗人对外界事物的冷漠,而“有限生前我扫尘”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对琐事的无奈与自省。最后两句通过描绘乡间的收获,暗示着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尽管他感到羞愧,但也让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丝慰藉。整首诗在意象运用上丰富多彩,情感深邃,展现了唐寅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声肃杀本天真:秋天的声音自然淳朴,但却带来肃杀之感。
- 即事关心总动神:眼前的景象使得内心感到波动不安。
- 簌簌肥辞删老调:细腻的词句却只能表达对旧时光的怀念。
- 萧萧瘦语寄恒春:清冷的言语寄托着对春天的期盼。
- 无情物外谁翻案:谁来审视无情的事物与我的生命?
- 有限生前我扫尘: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只能清理生活的琐事。
- 堪慰乡间观稼穑:乡间的收获令我感到一丝慰藉。
- 应羞枯寂目空人:但我却因自己的空虚而感到羞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比作肃杀,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拟人:拟人化的表达让秋声具有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簌簌肥辞”与“萧萧瘦语”,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唐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变化的思考,表达了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中,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意象分析:
- 秋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
- 肥辞、瘦语:分别象征着丰富的表达与内心的贫乏。
- 乡间、稼穑:代表着生活的希望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无题》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唐寅
- D. 白居易
- 诗中“秋声肃杀”中的“肃杀”指的是什么?
- A. 秋天的美丽
- B. 秋天的凶杀气氛
- C. 秋天的丰收
- D. 秋天的宁静
-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羞愧
- C. 快乐
- D. 生气
- 《无题》的作者是谁?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诗词对比:
- 唐寅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唐寅更侧重于生存的无奈与孤独,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
- 《唐寅诗文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