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洞》

时间: 2025-01-04 12:01:30

索笑寒梅下,花开洞更幽。

湖烟晴似染,山翠漭俱流。

药许芝童采,岩宜木客留。

游仙聊小睡,清梦到罗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梅洞 刘克治 〔明代〕

索笑寒梅下,花开洞更幽。
湖烟晴似染,山翠漭俱流。
药许芝童采,岩宜木客留。
游仙聊小睡,清梦到罗浮。


白话文翻译

在寒梅树下索取微笑,花开的洞穴更加幽静。
湖面上的烟雾在晴天中仿佛被染上了颜色,山的翠绿在水面上流动着。
药草允许芝仙童来采摘,岩石上适合木客在此停留。
游仙在此稍作小憩,清梦飘然而至罗浮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索笑: 乞求微笑,表示希望在寒梅之下能够得到一丝欢乐。
  • 寒梅: 冬天盛开的梅花,象征坚韧与孤高。
  • : 幽静、深邃,形容洞中环境的安静。
  • 湖烟: 湖面上升起的烟雾,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 水波荡漾的样子。
  • 药许: 药草允许采摘,指的是药草的特性与用途。
  • 芝童: 传说中的芝仙童,象征清雅与灵性。
  • 游仙: 游荡的神仙,表示自由自在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罗浮: 传说中的仙境,常被文人所向往,代表着理想的生活与逍遥自在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治(约1560-约1620),明代诗人,字养正,号澄江,晚号青山居士。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古梅洞》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索笑寒梅下,花开洞更幽”,通过寒梅的独特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寒冷环境中坚韧生命力的赞美,自然界的幽静与花开的相映成趣,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接下来的“湖烟晴似染,山翠漭俱流”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面与山色的交融,营造出一幅如画的美景,诗人用“似染”形容湖面的烟雾,显示了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感受。

“药许芝童采,岩宜木客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利用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芝童与木客的意象,更是象征了对自然灵性与人性结合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最后一句“游仙聊小睡,清梦到罗浮”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游仙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逍遥自在状态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索笑寒梅下”:在寒梅树下请求微笑,暗示在困境中寻求欢乐。
  • “花开洞更幽”:花在洞中盛开,增添了环境的幽静。
  • “湖烟晴似染”:晴天湖面上的烟雾,仿佛被染上了色彩,展现出自然的灵动。
  • “山翠漭俱流”:山的翠绿与湖面流动的水波相互映衬,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药许芝童采”:药草允许芝仙童来采摘,象征着自然的馈赠。
  • “岩宜木客留”:岩石适合木客停留,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游仙聊小睡”:游荡的神仙在此小憩,展现了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 “清梦到罗浮”:清梦飘然而至罗浮山,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湖烟晴似染”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烟雾的美丽。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游仙聊小睡”赋予了游仙以人的情感,使意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梅: 代表坚韧与孤高,象征着在困境中绽放的生命力。
  • 湖烟: 象征朦胧与神秘,表现出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 芝童: 代表着灵性与纯净,象征对自然的尊重与向往。
  • 游仙: 代表逍遥自在的人生状态,象征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梅”主要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坚韧
    C. 富贵
    答案: B

  2. “湖烟晴似染”中,“似染”指的是? A. 湖水的颜色
    B. 烟雾的变化
    C. 天气的晴朗
    答案: A

  3. “游仙聊小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追求名利
    B. 渴望自由与安宁
    C. 依恋尘世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幽静与和谐。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对比

  • 刘克治《古梅洞》与王维《山居秋暝》:二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刘克治更倾向于隐逸生活的哲思,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