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叶太史不至先入武夷》
时间: 2025-01-19 21:5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骞曾此宴峰头,风御虹桥是胜游。
天际吹笙攀白鹤,关前望气失青牛。
千秋福地仙灵蜕,九曲真源太乙舟。
司马一家言已就,可能无意向丹丘。
白话文翻译:
子骞曾在这峰顶欢宴,乘风而行,跨越虹桥,这真是一次美好的游玩。
天边吹响的笙声,仿佛在攀登白鹤;在关前遥望,气象变幻,青牛也似乎失去了踪影。
千秋的福地,仙灵在此蜕变,九曲的真源,是太乙的舟船。
司马迁的学说已经成就,或许他并不在意丹丘的方向。
注释:
- 子骞:指的是屈原的字,代表文人雅士。
- 虹桥:比喻美好的景致和游玩。
- 白鹤:象征高洁的品德和追求。
- 青牛:象征隐士或道士,常与仙境联系。
- 千秋:形容时间久远,指历史。
- 太乙舟:道教中的一种神舟,象征通往理想境界的工具。
- 丹丘:道教传说中的仙境。
典故解析:
- 子骞:与屈原相关,表示追求理想和高洁的精神。
- 司马一家:指的是司马迁,代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治(约1560-约1640),明代诗人,字士元,号心斋,江苏人。他的诗风兼具古典的优雅和现代的气息,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明代,正值文人对理想和自然的追求日益显著的时期。作者在武夷山游览,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文人雅士的崇敬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开篇提到的“子骞”即指屈原,表现出诗人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和敬重。接着“风御虹桥”,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由感,仿佛诗人也在与白鹤一起飞升,追寻更高的境界。
往后,诗中提到的“千秋福地”,暗示了武夷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圣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气。同时,“九曲真源”点出道教思想,表明诗人希望通过自然景观与精神的结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真实。
最后提及“司马一家”,点明历史的重要性,强调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虽然可能对世俗的成就无意,但仍渴望追寻一种超然的存在。这首诗不仅在描绘自然美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情感的深度与历史的厚重感上做到了极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骞曾此宴峰头:指屈原曾在此山巅欢聚,意在追溯历史。
- 风御虹桥是胜游:描绘自然之美,表现游玩时的快意。
- 天际吹笙攀白鹤:意象高远,象征追求理想的心境。
- 关前望气失青牛:暗示道教隐士,隐喻追求精神的迷失。
- 千秋福地仙灵蜕:历史悠久的地方,充满灵气。
- 九曲真源太乙舟:道教的真理与追求,象征理想的追逐。
- 司马一家言已就:强调历史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
- 可能无意向丹丘:表现出一种对世俗成就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御虹桥”,将自然景色与游玩结合。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武夷山的美景,表达了对理想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头:象征高远与理想。
- 虹桥:象征美好的游历。
- 白鹤:象征高洁、超脱的理想。
- 青牛:象征道教的隐士。
- 太乙舟:象征追求真理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骞”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屈原
- B. 司马迁
- C. 李白
-
“九曲真源”与哪个文化有关?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诗中“青牛”象征什么?
- A. 仙境
- B. 隐士
- C. 自然
答案:
- A. 屈原
- A. 道教
- B. 隐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渡荆门送别》 - 王勃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山水的美感与人文的深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克治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武夷山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