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莒国丘垅在,莒台荆棘深。
凭高一极目,怀古重伤心。
平楚苍烟暝,遇风白日沉。
谁论客怀抱,灌木自悲吟。
白话文翻译:
莒国的丘陵依旧在,莒台上荆棘丛生。
我凭高远望,感慨历史,心中倍感伤痛。
平原上楚地的苍穹渐渐暗淡,白日遇风而沉。
谁来讨论我这游子心中的惆怅,连这些灌木丛也在悲吟。
注释:
字词注释:
- 莒国: 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国,位于现今山东省一带。
- 丘垅: 小山丘和土堆,这里指的是莒国的地形。
- 荆棘: 指长满荆棘的地方,象征荒凉和困苦。
- 凭高: 登高望远,表示站在高处俯视。
- 极目: 远望。
- 怀古: 怀念古代,感慨往事。
- 重伤心: 深切地感到悲伤。
- 平楚: 指平原和楚地,形容广袤的土地。
- 苍烟暝: 形容天色暗淡,烟雾缭绕。
- 白日沉: 白天逐渐消失,象征时间的流逝。
- 客怀抱: 游子心中的情感。
- 灌木自悲吟: 形容自然环境中传递出悲伤的情感。
典故解析:
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辉煌,但随着历史的推移,那些辉煌已成往事。诗中对莒国的提及,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字子修,号曲江,宋代诗人,少有名气,擅长诗歌创作,风格多样,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登莒子台》创作于作者游历莒国时,看到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激发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表现了游子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忧伤。
诗歌鉴赏:
《登莒子台》是一首以历史为背景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莒国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首联“莒国丘垅在,莒台荆棘深”描绘了莒国的地理环境,虽有丘垅,但却被荆棘覆盖,暗示着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现状的悲凉。接下来“凭高一极目,怀古重伤心”中,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感伤。这种怀古情怀在古诗中常见,但穆修的表达尤为淋漓尽致,情感真切而深邃。
诗的后半部分中,“平楚苍烟暝,遇风白日沉”将自然景色与心境结合,描绘了苍茫的天色与沉沉的白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最后一句“谁论客怀抱,灌木自悲吟”更是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令读者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会到个人情感的悲伤与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莒国丘垅在: 说明莒国的地形依然存在,暗示历史的延续。
- 莒台荆棘深: 描述莒台的荒凉,象征着繁华的消逝。
- 凭高一极目: 表达站在高处的视角,渴望远望。
- 怀古重伤心: 通过怀古之情,感受到深深的伤痛。
- 平楚苍烟暝: 描绘平原和楚地的苍茫景色,暗示历史的沉重。
- 遇风白日沉: 通过自然现象,表现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谁论客怀抱: 反问,表达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 灌木自悲吟: 赋予自然以情感,体现诗人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 “灌木自悲吟”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 拟人: 赋予灌木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 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莒国历史的回望,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体现了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惆怅,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莒国: 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 丘垅与荆棘: 代表着自然环境的荒凉与人类文明的衰落。
- 苍烟与白日: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历史的沉重与无情。
- 灌木: 通过拟人化表达游子的悲伤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莒国”位于现今哪个省?
- A. 山东
- B. 河南
- C. 江苏
- D. 浙江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怀古之情?
- A. 用比喻
- B. 通过自然景色
- C. 叙述个人经历
- D. 直接表白
-
诗中“灌木自悲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然的美丽
- B. 游子的惆怅
- C. 对历史的向往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A. 山东
- B. 通过自然景色
- B. 游子的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 李白在诗中通过月亮表达孤独与思考,与穆修的怀古情感有相似之处。
- 《登高》: 杜甫的诗同样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