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政馀飞棹入烟村,
数里菰蒲接寺门。
惟爱弁峰供醉眼,
役人诗思到黄昏。
白话文翻译:
在政务处理完毕后,划着小舟驶入烟雾缭绕的村庄,
几里路的菰蒲掩映着寺庙的门口。
我特别喜欢那弁峰(山峰)的景色,让人陶醉,
而那些忙碌的人们在黄昏时分却独自沉浸在诗的思绪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政馀:指政务处理完毕后。
- 飞棹:形容小舟划行迅速。
- 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庄,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菰蒲:水生植物,常生长于湿地,常用来形容河边的景象。
- 弁峰:特指某座山峰的名称,可能指某种特定的山形。
- 役人:指从事劳作的人,忙碌于生活的人。
- 诗思:诗意的思考,沉浸在诗的情感中。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弁峰”一词,可能隐喻了陶渊明等隐士所追求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诗意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大亮,宋代诗人,生于官宦之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追求隐逸生活、亲近自然的风潮。诗人在政务繁忙后,寻求一种心灵的寄托,通过描绘宁静的村庄和寺庙,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广慧教寺》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政馀飞棹入烟村”,将读者带入一种宁静的乡村场景,诗人以小舟为媒介,传达了从繁忙事务中抽离的轻松感。接下来的“数里菰蒲接寺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宁静的氛围,菰蒲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惟爱弁峰供醉眼”,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弁峰作为一个具体的山峰,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内心情感的寄托。而最后一句“役人诗思到黄昏”,则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忙碌的生活让人难以静下心来体味诗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在抒情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政馀飞棹入烟村 - 描述诗人在完成政务后,划船进入烟雾缭绕的村庄,展现一种轻松的逃离感。
- 数里菰蒲接寺门 - 诗人用“数里”描绘距离,突出寺门的隐秘与自然的交融。
- 惟爱弁峰供醉眼 - 表达对弁峰的喜爱,体现出一种醉心于自然景色的情感。
- 役人诗思到黄昏 - 强调忙碌的生活让人无法享受诗意,形成一种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政馀”与“役人”,形成对比,突出生活的忙碌与内心的向往。
- 比喻:菰蒲与寺门的结合,象征着自然与宁静的结合。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繁忙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棹:象征自由与逃离。
- 烟村:代表宁静的乡村生活。
- 菰蒲: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生机。
- 弁峰:代表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黄昏: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考的深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棹”指的是什么?
- A. 小舟划行
- B. 直升机
- C. 大船
- D. 渔船
-
“役人”在诗中指的是:
- A. 诗人
- B. 忙碌的人
- C. 官员
- D. 乡村人
-
诗中提到的“黄昏”象征什么?
- A. 早晨
- B. 时间的流逝
- C. 夜晚
- D. 中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对山水的描绘上,呈现出类似的意境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手册》
- 《山水诗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