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西岩寺三绝
几领笙歌来赏胜,为怜山水每忘归。
洞中时与林僧语,不信红尘有是非。
白话文翻译:
几次带着笙歌来这里欣赏美景,是因为爱惜这山水而总是忘记要回去。
在洞中有时与林中的僧人交谈,不相信红尘中有是非。
注释:
- 几领:几次,表明频繁的意思。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笙歌指的是音乐和歌唱。
- 赏胜:欣赏美景。
- 怜:怜惜,喜爱。
- 山水:自然风光,山与水。
- 忘归:忘记回家,沉醉于此地。
- 洞中:在洞穴中,指寺庙所在的环境。
- 林僧:指树林中的僧人,可能是隐居的修行者。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人事。
- 是非:指对错、纷争。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红尘”一词常用来形容世俗生活的纷繁复杂,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漠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大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见于史籍,但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往往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繁华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创作于西岩寺,诗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内心的宁静,借此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西岩寺三绝》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与隐逸生活向往的诗。开头几句以“几领笙歌来赏胜”引入,显示出诗人多次光临此地,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好,乐于享受这一切。诗中提到的“为怜山水每忘归”更是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几乎让人忘记了归去的时间。这种情感在诗中反复回荡,表明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纷争,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洞中时与林僧语,不信红尘有是非”则展现出诗人与隐士的交流与思索,暗示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诗人不信世俗的对错,而是向往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世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淡泊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几领笙歌来赏胜”:诗人多次带着乐器和歌声来到这美丽的地方。
- “为怜山水每忘归”:因为喜欢这里的山水而不愿意回家。
- “洞中时与林僧语”:在洞中,诗人偶尔与林中的僧人交谈。
- “不信红尘有是非”:不相信世俗生活中的纷争与对错。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水、笙歌、林僧等意象,营造出自然清幽的氛围。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无奈与淡漠。
意象分析:
- 笙歌:象征着欢愉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悠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洞中:暗示隐逸与清净,诗人希望与世俗隔绝。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诗人对此持有否定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多次来西岩寺是为了: A. 欣赏美景
B. 结识朋友
C. 学习佛法 -
“不信红尘有是非”中的“红尘”指的是: A. 自然景色
B. 世俗纷扰
C. 内心宁静 -
本诗的主题是: A. 对友情的赞美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超脱
C.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对比《题西岩寺三绝》与王维的《鹿柴》: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裴大亮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淡漠。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