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

时间: 2024-12-29 18:55:41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雨
作者:杨万里〔宋代〕
雨来细细复疏疏,
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
千峰故隔一帘珠。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轻地下着,既稀疏又细腻。
虽然雨量不多,但总是落下。
似乎是因为妒忌诗人眼前的美景,
千山万水被一帘珠帘隔开。

注释

  • 细细复疏疏:细雨来时,细小而稀疏。
  • 纵不能多不肯无:虽然雨水不多,却也不愿意停下。
  • 似妒诗人山入眼:似乎是因为妒忌诗人眼前的山水景色。
  • 千峰故隔一帘珠:千山万水都被一层珠帘所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细腻的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和生活情景,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小雨》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珍惜,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小雨》以细腻的笔调勾勒出细雨中的山水景致,诗人通过对小雨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验。首句“雨来细细复疏疏”,通过对雨势的细致观察,呈现了一幅细雨轻洒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气息。接下来的“纵不能多不肯无”,则表现了对小雨的珍惜,尽管雨水不多,却依然愿意来临,体现了自然的韧性与生命力。

“似妒诗人山入眼”一句,将诗人自我意识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渴望,同时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仿佛细雨也因妒忌诗人所欣赏的景色而愈加细腻。最后一句“千峰故隔一帘珠”,则通过“珠帘”一词,暗示了自然之美与诗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既是对景物的遮掩,也是对诗人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呈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哲理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来细细复疏疏:描写细雨的轻柔与稀疏,带来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2. 纵不能多不肯无:表达了即使雨量不多,依然愿意降下的执着,体现了自然的坚韧。
  3. 似妒诗人山入眼: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结合,表现出对美好景色的渴望。
  4. 千峰故隔一帘珠:用“珠帘”作比喻,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千峰”比作被“珠帘”隔开的景象,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细雨被赋予情感,似乎因妒忌诗人而愈加细腻,让自然更具生动感。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了音韵上的和谐,使整首诗更具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热爱,通过细雨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审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雨:象征着生命的细腻与柔和,暗示着自然的温柔与细致。
  • 千峰:代表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体现了山水之美。
  • 珠帘:象征着距离与遮挡,同时也蕴含着美的朦胧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细细复疏疏”描述的是怎样的雨势?

    • A. 狂风暴雨
    • B. 细雨绵绵
    • C. 大雪纷飞
    • D. 烈日炎炎
  2. 诗人用“珠帘”来比喻什么?

    • A. 山水的美感
    • B. 自然的距离
    • C. 雨的轻柔
    • D. 诗的韵律
  3.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情感?

    • A. 恨
    • B. 嫉妒
    • C. 热爱
    • D. 忽视

答案

  1. B. 细雨绵绵
  2. B. 自然的距离
  3. C. 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 杜甫的《春望》: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对比

  • 杨万里《小雨》与王维《山居秋暝》
    • 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细雨中的山水,展现了自然的柔和,而王维则通过秋天的宁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前者更偏向于细腻的观察,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融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包含杨万里的诗作。
  • 《古诗词鉴赏》:提供诗词的分析与解读,适合深入学习古诗词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