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案上三种梅三首》

时间: 2025-01-19 17:35:38

人人共说梅花好,试问梅花好奈何。

到底物名嫌太甚,市区酒肆尽东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人共说梅花好,试问梅花好奈何。到底物名嫌太甚,市区酒肆尽东坡。

白话文翻译:

大家都说梅花好,但若问梅花好在哪里,又该如何回答呢?终究是这个名字太过显眼,以至于市区的酒馆里都充满了东坡的影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人人:所有人,大家。
  • 共说:共同称赞,都说。
  • 奈何:如何,怎么办。
  • 到底:终究,毕竟。
  • 物名:事物的名声,这里指梅花的名声。
  • 嫌:觉得,认为。
  • 太甚:太过,过于。
  • 市区:城市的商业区。
  • 酒肆:酒馆,酒店。
  • 尽:都,全。
  • 东坡:指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这里代指与梅花相关的文化氛围。

典故解析:

  • 东坡: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其诗词中常有梅花题材,因此梅花与东坡的形象紧密相连,成为文化符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与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 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梅花的高度评价和文化上的追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名声过盛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名声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首句“人人共说梅花好”,直接点出了梅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但紧接着的“试问梅花好奈何”,却提出了一个疑问:梅花到底好在哪里?这种转折,使得诗歌的意境从表面的赞美转向了深层的思考。最后两句“到底物名嫌太甚,市区酒肆尽东坡”,则进一步以东坡为例,说明了梅花名声的过度传播和文化上的泛滥,暗示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文化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人共说梅花好”:直接表达了梅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
  2. “试问梅花好奈何”:提出了一个疑问,梅花到底好在哪里?
  3. “到底物名嫌太甚”:指出梅花的名声过于显眼,引起了作者的反思。
  4. “市区酒肆尽东坡”:以东坡为例,说明了梅花名声的过度传播和文化上的泛滥。

修辞手法:

  • 设问:通过“试问梅花好奈何”这一设问,引发读者思考。
  • 比喻:以东坡为例,比喻梅花名声的过度传播。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名声的反思,探讨了文化现象的过度追捧和泛滥,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忧虑和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但在诗中被用来反思名声的过度传播。
  • 东坡:象征文化符号,代表了梅花在文化上的广泛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坡”指的是谁? A. 苏轼 B. 苏洵 C. 苏辙 D. 苏武

  2. 诗中“试问梅花好奈何”表达了什么? A. 对梅花的高度赞美 B. 对梅花的好奇 C. 对梅花名声的疑问 D. 对梅花的无奈

  3. 诗中“市区酒肆尽东坡”说明了什么? A. 市区酒肆都卖梅花酒 B. 市区酒肆都充满了东坡的影子 C. 市区酒肆都卖东坡肉 D. 市区酒肆都卖东坡的诗集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涉及梅花,展现了苏轼对梅花的深情。
  • 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诗词对比: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赵蕃《书案上三种梅三首》:两者都涉及梅花,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梅花的情感,而赵蕃的诗则更多是对梅花名声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