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

时间: 2025-01-04 08:20:00

古木寒藤挽我住,身非靖节谁能留。

多惭不及鸾溪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木寒藤挽我住,身非靖节谁能留。
多惭不及鸾溪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树木和寒冷的藤蔓中,我驻足不前,但我并不具备靖节那样的高洁品质,谁能让我留下呢?我深感惭愧,无法与鸾溪的流水相比,它长久地在山前山后流淌。

注释:

  •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
  • 寒藤:寒冷的藤蔓,给人一种萧条之感,增强了环境的孤寂感。
  • 靖节:指的是靖节公,古代高洁之人的典范,常用来比拟有高尚情操的人。
  • 鸾溪水:鸾溪的溪水,象征着流动不息的生命力和灵动,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典故解析:

  • 靖节:原指东汉的靖节公,后用以指代高洁之士。此处用来反衬自己的平庸。
  • 鸾溪水:鸾溪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常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山水,象征着优雅的流动与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作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态度的哲学思考。张元干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意境的营造。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元干游历庐山之时,庐山以奇秀的山水著称,是文人雅士游览的胜地。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平庸,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自我价值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游庐山》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开头“古木寒藤挽我住”以古木和寒藤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萧条的氛围,诗人仿佛被这些古老的事物所束缚,无法自由前行。接下来的“身非靖节谁能留”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品格的自我否定,暗示自己没有高洁的品质,无法与那些高尚之人相提并论。最后一句“多惭不及鸾溪水,长向山前山后流”更是将自愧之情推向高潮。鸾溪的流水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活力,而诗人则感到自己的短暂与平淡,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以深刻的自省为核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内心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对自身局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木寒藤挽我住:古老的树木与寒冷的藤蔓将我留住,暗示被自然的美所吸引,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2. 身非靖节谁能留:我并不具备靖节那样高洁的品格,谁能让我停留在此?表达了对自身品德的自责。
  3. 多惭不及鸾溪水:我感到惭愧,无法与流淌的鸾溪水相提并论,流动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持久。
  4. 长向山前山后流:溪水不断向前流淌,象征着生命和时间的无尽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身的局限与流水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自卑感。
  • 拟人:古木与寒藤似乎在“挽我住”,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身非靖节”和“多惭不及”,形成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自我反思,表现出对高尚品格的向往与对自身缺陷的认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渺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木:象征着坚韧与沧桑,表现自然的历史。
  • 寒藤:象征萧条与孤独,增强了环境的清冷感。
  • 鸾溪水:象征流动与活力,表现自然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靖节”指的是: A. 一种树木
    B. 高洁之人
    C. 一种水流

  2. 诗人用“鸾溪水”来比喻什么? A. 自身的短暂
    B. 自然的流动与活力
    C. 古老的树木

  3. 诗人感到惭愧的原因是: A. 自身不够高洁
    B. 自然景色太美
    C. 身体不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 《登庐山》 -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庐山的美景,表现了豪放与自然的结合,强调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望庐山瀑布》:侧重于自然的壮观与人内心的宁静,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