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

时间: 2024-09-19 21:26:41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

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

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

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
作者:司空曙 〔唐代〕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
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
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
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

白话文翻译

送别魏季羔前往长沙拜见他的兄长。
湘江边芦苇随风摇曳,萧瑟的秋意弥漫在万里长空。
白鹤高飞在辽阔的原野上,远处的蝉声传入江流之中。
拜访朋友常常耽搁时间,带着家人出游却丝毫不觉得厌倦。
惠连(古代画家)仍然在创作,我知道我能从兄长那里得到回报。

注释

  • 芦荻:指生长在水边的芦苇和荻草,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
  • 湘江:即湘水,流经湖南的河流,诗中指湘江的水。
  • 鹤高:高飞的白鹤,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蝉远:远处传来的蝉鸣声,增添了秋天的气氛。
  • 惠连:指汉代画家惠栋,因其才华被后人称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曙,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送别友人魏季羔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整首诗构建了一个深秋时节的江边场景,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出浓厚的离别情感。开头两句“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通过“芦荻”和“万里秋”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离别的愁绪。接下来的“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则将视角转向远方,白鹤高飞似乎暗示着对理想的追求,而蝉鸣声又增添了秋天的孤寂与思念。最后两句“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则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重,即使在游历中也不觉厌倦,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创作的坚持,结束时的轻松语气与前面的沉重形成了对比,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为丰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描绘湘江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冷与空旷的氛围。
    2. 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意象中的白鹤和蝉声,分别象征高远的理想与时间的流逝,突出孤独感。
    3. 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表明诗人在友情与家庭之间的选择,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4. 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最后的收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内心情感。
    • 对仗:如“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表现出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芦荻: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孤独。
  • 湘江水: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白鹤:象征高远与理想的追求。
  • 蝉声:传达出秋天的寂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湘江水”,这表明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人对友谊的态度是?
    A. 厌倦
    B. 珍视
    C. 疏远
    D. 忘记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赠汪伦》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赠汪伦》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着重于离别的愁苦与对友情的珍惜。而司空曙的《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则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与对未来的期待。两者在主题上相似,但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司空曙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