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酒·其十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白话文翻译:
在过去,我曾远游,直到东海的尽头。
路途迢迢且漫长,风浪阻碍了我的旅程。
这次出行究竟是谁促使我?似乎是因为饥饿所驱使。
我倾心去寻求一顿饱餐,稍微吃一点就觉得有余。
我担心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计划,于是决定停下车马,回归闲适的生活。
注释:
- 昔:过去,古代。
- 远游:长途旅行。
- 东海隅:东海的边缘,指远方的海域。
- 迥且长:迥迥而且漫长,形容路途遥远。
- 风波:比喻旅途中的艰难险阻。
- 驱:驱使,促使。
- 倾身:倾心、用心去做。
- 营一饱:力求吃饱。
- 名计:明智的计策。
典故解析: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世称陶渊明或陶潜,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隐士,他的诗歌多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饮酒》是他最为著名的诗作之一,体现了他对自由、淡泊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时期,曾任小官,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与纷争而辞职归隐。他的诗歌以自然和田园生活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世喜爱。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文人,特别是田园诗的创作。
创作背景:
《饮酒·其十》是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诗中通过对远行的思考,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最终选择归隐自然的决心。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饮酒·其十》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他对旅行的感悟与反思。诗的开头,诗人回忆起曾经的远行,直至东海的尽头,展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和对自然的热爱。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旅途艰辛的描绘,长途跋涉与风波阻碍,仿佛在暗示人生的艰难与不可预知。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这一句探讨了人为何要出行的问题,反映了他内心的迷茫与困惑。饥饿成为了驱使他外出的理由,象征着物质欲望对人的推动。通过“倾身营一饱”,陶渊明对物质的追求似乎是短暂和肤浅的,最终却意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
“息驾归闲居”,昭示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归隐自然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整首诗通过对比,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不被物欲驱使的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回忆过去的远行经历,强调旅行的辽阔与艰辛。 -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形容路途遥远且曲折,旅途中遭遇风浪,而非一帆风顺。 -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自问出行的原因,归结为生存的需求,暗示人生的无奈。 -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表达对物质的追求,然而得到的却不多,暗示满足感的短暂。 -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意识到追求物质生活并非明智之举,选择归隐自然,体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旅行的艰辛和闲适生活的对比,凸显诗人的内心挣扎。
- 比喻:将旅行比作人生的旅程,风波象征生活的困难与挑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对物质欲望的反思与对简单闲适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海:象征广阔的世界与人生的旅程。
- 风波:象征生活中的挑战与困扰。
- 饥饿:象征人类对物质的渴求与依赖。
- 闲居: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旅行目的地是哪里? A. 西海
B. 东海
C. 南海
D. 北海 -
诗中“恐此非名计”意指什么? A. 担心选择错误
B. 高兴选择正确
C. 无所谓
D. 不在乎他人看法 -
陶渊明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A. 喜欢旅行
B. 对世俗的不满
C. 追求权力
D. 渴望名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另一首田园诗,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渔舟唱晚》:王维的诗作,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闲适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比较陶渊明的《饮酒》与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的不同态度:陶渊明更倾向于归隐与宁静,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豪放洒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陶渊明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东晋诗人的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