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十八》

时间: 2025-01-19 19:54:24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意思解释

饮酒·十八

作者: 陶渊明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人喜爱饮酒,但因家境贫困而无法随心所欲地饮酒。幸好有好心人帮忙,带来了美酒以解心中烦恼。酒杯一来,我便尽情畅饮,畅所欲言,毫无顾忌。有时我不愿多言,这难道就是在伐国吗?仁爱之人用心良苦,何曾失去显赫与沉默。


注释:

  • 子云: 指孔子,意在引出对饮酒的品性讨论。
  • 嗜酒: 喜爱喝酒。
  • : 指酒,特别是较浓的米酒。
  • 所惑: 迷惑、烦恼。
  • : 酒杯。
  • : 询问、请教。
  • 伐国: 指对国家的批评或指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晋代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而闻名,崇尚自然、反对官场的浮华,倾心于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陶渊明隐居生活期间,他常常通过饮酒来抒发心中情感,表现出对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饮酒·十八》体现了他那种对生活的反思和对饮酒的独特理解。诗中的“嗜酒”不仅仅是对酒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诗中,陶渊明反映了自己因贫困而无法自由饮酒的无奈,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通过“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他感激那些帮助他的人,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和消除烦恼的媒介。

诗中“觞来为之尽”强调了他畅饮时的痛快,而“有时不肯言”则流露出他对言语的审慎,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或对自我内心的反思。最终,陶渊明通过“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表达了仁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强调了心灵的平和与隐忍。

整首诗透露出陶渊明对世俗的超然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他独特的个性和诗歌风格,是对他田园诗意趣的生动体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云性嗜酒: 引用孔子,说明作者性格中对酒的热爱。
  2. 家贫无由得: 虽然爱酒,但因家庭贫困而无法尽情享受。
  3. 时赖好事人: 偶尔依靠好心人,得到酒水来解闷。
  4. 载醪祛所惑: 酒的作用是解除烦恼。
  5. 觞来为之尽: 酒杯端来,尽情畅饮。
  6. 是谘无不塞: 酒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7. 有时不肯言: 有时候却选择沉默。
  8. 岂不在伐国: 反思自己的沉默是否在批判国家。
  9. 仁者用其心: 仁爱之人用心良苦。
  10. 何尝失显默: 仁者何曾失去显赫或沉默的机会。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酒比作解忧的良药。

主题思想: 本诗展现了陶渊明对饮酒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感激,同时反映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与自我内心的独白,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 象征欢乐与解忧,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无奈与渴望。
  • : 酒杯,象征人际交往和社交的媒介。
  • 仁者: 意指有情有义之人,强调人心的善良和情感的深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陶渊明对酒的态度是什么? A. 厌恶
    B. 嗜好
    C. 无所谓

  2. 诗中提到的“好事人”指的是什么角色? A. 帮助他的人
    B. 教师
    C. 家人

  3. 诗中的“仁者”指的是什么? A. 心中有仁爱的人
    B. 官员
    C. 战士

答案: 1-B, 2-A,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五》:同样是陶渊明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将进酒》: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酒的热烈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陶渊明与李白在饮酒主题上有不同的表现,陶渊明偏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李白则偏向于豪放与洒脱,显示出两位诗人在对待酒的态度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晋南北朝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十八》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