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冰》

时间: 2025-01-04 13:49:53

冬律初阴结,寒冰贮玉壶。

霜姿虽异禀,虹气亦相符。

对月光宜并,临池影不孤。

贞坚方共济,同处岂殊途。

色莹连城璧,形分照乘珠。

提携今在此,抱素节宁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壶冰
作者: 钱众仲 〔唐代〕

冬律初阴结,寒冰贮玉壶。
霜姿虽异禀,虹气亦相符。
对月光宜并,临池影不孤。
贞坚方共济,同处岂殊途。
色莹连城璧,形分照乘珠。
提携今在此,抱素节宁渝。


白话文翻译:

冬天的律令刚开始,寒冷的冰层在玉壶中积聚。
虽然霜的形态各异,但它们的气象却是相符合的。
面对明亮的月光,水边的影子并不孤单。
坚贞的品格共同进退,彼此之间何须分道扬镳?
冰的色泽如同连城的美玉,形状如同照耀的明珠。
如今提携在此,坚守清白的节操又何必改变?


注释:

  • :指律令,古代五音之一,象征冬季的到来。
  • 玉壶:指装冰的器皿,象征纯洁与美好。
  • 霜姿:霜的形态,指霜的不同样态。
  • 虹气:虹的光彩,象征美丽。
  • 贞坚:指坚贞不屈的品德。
  • 色莹:色泽明亮,形容冰的透明。
  • 乘珠:指明珠,象征美好与珍贵。

典故解析:

“玉壶冰”中的“玉壶”典出于古代文人所用的美好意象,象征着高洁与纯净。“霜姿虽异禀”则反映了自然现象的多样性。“贞坚”与“同处岂殊途”则体现了诗人对志同道合者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众仲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展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冬季,诗人通过描写冬天的冰霜,表现出一种清冷而又高洁的情感。诗人可能是在反思人际关系中的忠诚与坚贞。


诗歌鉴赏:

《玉壶冰》以冬季的冰霜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坚贞品格和美好情感的追求。诗中“寒冰贮玉壶”意象的运用,塑造出一种清冷而又高洁的氛围,仿佛在述说着大自然的纯净与美丽。

诗人在描写霜的不同形态时,提到“霜姿虽异禀,虹气亦相符”,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生命中多样性的一种肯定。人与人之间虽有差异,但在共通的价值观与情感上,依然能够相互理解与支持。诗中“贞坚方共济,同处岂殊途”更是强调了忠诚与志同道合的重要性,展现了人际关系中超越表象的深厚情感。

最后,诗人以“提携今在此,抱素节宁渝”结束,表达了对坚守清白节操的坚定信念。这不仅是对自我的勉励,也是对读者的启迪,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间,仍能坚持本心,追求真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冬律初阴结:冬季的气候刚开始变冷,冰层在逐渐形成。
  2. 寒冰贮玉壶:寒冷的冰晶聚集在美丽的器皿中,象征纯洁。
  3. 霜姿虽异禀:霜的形态各有不同,各有其独特的美。
  4. 虹气亦相符:但它们的气质与美丽是相互呼应的。
  5. 对月光宜并:在月光下,影子显得更加和谐。
  6. 临池影不孤:水边的倒影并不孤独,有着彼此的陪伴。
  7. 贞坚方共济:坚贞的品格能共同进退,互相扶持。
  8. 同处岂殊途:共处一处,为何要选择不同的道路呢?
  9. 色莹连城璧:冰的色泽如同美丽的玉石一般。
  10. 形分照乘珠:形态如同明珠般闪耀。
  11. 提携今在此:如今彼此相携,守护着这份情谊。
  12. 抱素节宁渝:坚守清白的节操,宁愿不变。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壶”与“冰”来比喻人的品德与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坚贞品格的赞美,强调在纷扰的生活中,人际关系中的忠诚和高洁是值得珍视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壶:象征纯洁与美好。
  • 寒冰:象征清冷的情感与高洁的品德。
  • :多样性与美丽的体现。
  • 月光:象征希望与宁静。
  • 影子: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冬律初阴结”中“律”指什么?

    • A. 音乐
    • B. 冬天的气候
    • C. 法律
  2. “贞坚方共济”的意思是?

    • A. 坚持分道扬镳
    • B. 坚贞的品格能共同进退
    • C. 彼此无关
  3. “提携今在此”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情的珍视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同样描写了月光与影子的和谐,但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由。杜甫的《春望》则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反映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两者在情感的深度与关注点上有显著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