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冰》

时间: 2025-01-04 14:08:03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

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

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壶冰
作者: 王季友〔唐代〕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
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
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玉壶中结冰的景象,细腻而清冷。冰的透明和洁白如同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事物。墙壁上映入圆形的光辉,让人感到清爽的气息。相比之下,金制的酒器显得微不足道,瑶席的高贵也不再重要。正好是寻求高洁的时刻,携手共饮这清凉的冰。

注释:

  • 玉壶知素结:玉壶是指洁白如玉的器皿,素结指冰的形成。
  • 止水复中澄:静止的水面清澈如明镜。
  • 坚白能虚受:冰的坚硬与洁白能够虚心接纳。
  • 清寒得自凝:寒冷的气息使水自然凝结成冰。
  • 分形同晓镜:冰的形状如同清晨的明镜。
  • 照物掩宵灯:映照周围的物体,掩盖了夜灯的光辉。
  • 金罍何足贵:金制的酒器何足珍贵。
  • 瑶席几回升:瑶席指高贵的席子,几回升表示升起的次数。
  • 正值求珪瓒:正是寻求高洁的时刻。
  • 提携共饮冰:携手共饮冰冷的饮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季友,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季友在某个清冷的时节,可能是在朋友聚会时,借冰酒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清淡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玉壶冰》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清冷美感的诗作。开篇便以“玉壶知素结”引人入胜,仿佛让人看到那洁白如玉的冰在壶中静静地凝结。整个诗歌以冰为主线,展现了冰的透明、洁白和清冷,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诗中通过“晓镜”、“宵灯”的比喻,表现出冰的美丽和对周围事物的映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在后半部分,诗人抒发对金罍和瑶席的无所谓,表现出对于物质的淡泊。诗人似乎在告诫读者,真正珍贵的是内心的清净和共饮的友谊,而非外在的奢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传达出一种清雅而高洁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壶知素结:引入冰的意象,设定了诗的基调。
  2. 止水复中澄:静止水面如明镜,反映出内心的宁静。
  3. 坚白能虚受:冰的特性,象征着一种空灵的美。
  4. 清寒得自凝:寒冷的氛围促使内心的凝聚。
  5. 分形同晓镜:冰的形状与清晨的明镜相似,象征着清澈的心灵。
  6. 照物掩宵灯:映照周围事物,显示出夜的幽静。
  7. 金罍何足贵:质疑物质的珍贵,体现出淡泊的哲学。
  8. 瑶席几回升:强调内心的追求高洁而非物质享受。
  9. 正值求珪瓒:寻求高洁的时刻,表现出诗人的志向。
  10. 提携共饮冰:共饮的情谊,象征着友谊的纯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冰比作玉壶,突出其洁白和高贵。
  • 对仗:如“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冰以“能虚受”的特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对清冷美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强调了友谊的珍贵与内心的清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壶:象征着纯洁、高雅的心灵。
  • :代表着清冷、透明的情感。
  • 晓镜:象征着明亮的智慧和自我反省。
  • 金罍、瑶席:象征物质的奢华,与内心的高洁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罍”指的是什么? A. 金制的酒器
    B. 金色的装饰品
    C. 金色的衣物
    答案: A

  2. “玉壶知素结”中的“知”字在这里表达了什么? A. 知道
    B. 认同
    C. 体现
    答案: C

  3. 诗中通过哪种比喻来表现冰的特性? A. 将冰比作金罍
    B. 将冰比作晓镜
    C. 将冰比作瑶席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季友的《玉壶冰》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通过酒与水的意象表达清冷的情感,但王季友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孤独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王季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