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归去来集字十首
原文展示:
世事非吾事,驾言归路寻。
向时迷有命,今日悟无心。
庭内菊归酒,窗前风入琴。
寓形知已老,犹未倦登临。
白话文翻译:
这世间的事务与我无关,我驾车回家的路上寻求宁静。
曾经我被命运所迷惑,如今已领悟无心无念。
庭院中菊花盛开,酒杯中映出花影;
窗前的微风轻轻拂过琴弦。
身心已知岁月已老,然而我依然未曾厌倦登高望远。
注释:
- 世事:指世间的事务,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淡漠态度。
- 驾言:驾车或骑马,语气中带有归家的意味。
- 迷有命:曾经被命运所迷惑,意指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 悟无心:指领悟到无所追求,自然无心。
- 菊归酒:指菊花与酒,象征闲适与雅致的生活。
- 寓形:指身体的存在,寓意着人到中年后的感慨。
- 倦登临:意指对攀登高处的厌倦,实际上是对生活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种体裁,风格洒脱、豪放,常常表达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经历多次政治风波,身处困境之际,诗中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在逆境中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归去来集字十首》是苏轼在面对世事纷扰时,所表达的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智慧的领悟。全诗以极简的语言,结合自然景物,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首句“世事非吾事”,直接表明了作者对世间事务的超然态度,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并不罕见,但苏轼用自己的经历赋予了它更深的意义。接下来,作者通过“驾言归路寻”展现了他回归自我的愿望,强调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向时迷有命,今日悟无心”,则是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作者意识到,过去的迷茫与无知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如今的“无心”则是心灵的解脱与自由。接下来的两句“庭内菊归酒,窗前风入琴”则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菊花与美酒的结合,象征着闲适与雅趣,而窗前的微风则带来一丝自然的清新,使人倍感舒畅。
最后的“寓形知已老,犹未倦登临”则是人生的总结,尽管岁月已逝,身体虽老,心中却依旧对攀登高峰的渴望未减。这种渴望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既有个人的情感流露,又具普遍的人生哲理,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事非吾事:表明作者对世俗事务的超然态度,强调自我回归的决心。
- 驾言归路寻:表达归家的愿望,寻找内心的平和。
- 向时迷有命:回忆过去的迷茫,反映出对命运的思考。
- 今日悟无心:如今已经领悟到无所追求,心灵得到解放。
- 庭内菊归酒:描绘闲适的生活情景,象征清雅。
- 窗前风入琴:自然的微风带来琴声,增强了生活的愉悦感。
- 寓形知已老:身体的老去,意识到时光流逝。
- 犹未倦登临:尽管年纪大了,但对生活的探索欲望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如菊花、微风)传达内心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句式加强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世俗的超然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苏轼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脱、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世事:象征世俗的繁杂与痛苦。
- 菊:象征高洁与淡雅,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操。
- 酒:象征闲适与放松,反映了文人对生活的享受。
- 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流动,带来舒适与灵感。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外在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世事非吾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对世俗的向往
B. 对世俗的超然
C. 对世俗的无奈
D. 对世俗的热情 -
“庭内菊归酒”中,菊花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忧伤
C. 清雅与高洁
D. 纷扰 -
在整首诗中,苏轼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A. 名利
B. 自由与宁静
C. 权力
D. 财富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体现对酒的热爱与人生哲学。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苏轼《赤壁赋》与《归去来集字十首》都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赤壁赋》更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而《归去来集字十首》则强调个人的内心感悟与归隐之志。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