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19 21:45:42

似有如无好事,多离少会幽怀。

流莺过了又蝉催。

肠断碧云天外。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秋风吹泪上楼台。

只恐朱颜便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似有如无好事,多离少会幽怀。
流莺过了又蝉催。肠断碧云天外。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秋风吹泪上楼台。只恐朱颜便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似有似无的美好情感,往往伴随着离别与相聚的无常。流莺鸣叫,蝉声催促,令人感到无比惆怅,心中肠断,仿佛那碧蓝的天空也在远方。即使不寄书信也难免令人怨恨,更可怕的是连梦也无法相见。秋风吹泪,洒落在楼台之上,只怕美好的容颜即将改变。


注释:

  • 似有如无: 形容事情的状态不确切,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 好事: 指美好的事情或感情。
  • 幽怀: 指内心的幽深情感。
  • 肠断: 形容心中极度悲伤,痛苦得像肠子都断了一般。
  • 碧云天外: 指的是美丽的天空,远在天边。
  • 不寄书: 不发送书信,表达对彼此的思念。
  • 朱颜: 指美丽的容颜,常用于形容女子的容貌。

典故解析:

在古代诗词中,常用自然景象来表达个人情感。诗中的“流莺”和“蝉”是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反映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平仲,号玉山,宋代诗人,以词和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个人经历或社会动荡时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失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西江月》透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思念之情。开篇便以“似有如无”的模糊情感引入,表明一种无法确切把握的美好,暗示着人际关系的脆弱和不稳定。接着,诗中描绘了流莺与蝉的鸣叫,季节的更替使人感到时光流逝,伴随着内心的割舍与难忍的思念。特别是“肠断碧云天外”的表达,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头的痛苦与失落。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更是将思念的无奈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秋风的到来,不仅仅是季节的交替,更像是情感的催化剂,让人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结尾的“只恐朱颜便改”更是为全诗增添了几分凄凉,仿佛在预示着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令人心痛不已。

这首诗在情感的细腻描写与自然景象的融合上,展现了宋代诗人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似有如无好事: 暗示美好事物的虚幻与不确定性。
  2. 多离少会幽怀: 反映了频繁的离别和少有的相会造成的情感幽怨。
  3. 流莺过了又蝉催: 自然界的声音交替,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
  4. 肠断碧云天外: 心中痛苦,向远方的美好天空发出感叹。
  5.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思念无处寄托,连梦境都无法相见,令人心生怨恨。
  6. 秋风吹泪上楼台: 秋风带来的情感波动,泪水流淌,映衬出悲伤的氛围。
  7. 只恐朱颜便改: 对美好时光和容颜变化的惧怕,增添了凄凉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肠断”意喻心痛。
  • 拟人: 秋风“吹泪”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严谨。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惋惜,揭示了人性面对离别与失去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莺: 象征春天的快乐与美好,反衬出离别的痛苦。
  • : 夏天的象征,提醒人们时间的无情。
  • 碧云: 代表美丽的天空,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流莺”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D. 夏天

  2. 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态度是?
    A. 满意
    B. 忽视
    C. 失落
    D. 愤怒

  3. “只恐朱颜便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希望
    B. 恐惧
    C. 快乐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描写思念与离别。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表达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晏殊《浣溪沙》 vs 晁补之《西江月》: 两者均表达思念之情,但晏殊更倾向于抒发内心的柔情,而晁补之则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中国文学史》

这些资料可以为深入理解诗词提供更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和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