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

时间: 2025-01-16 22:20:03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

白话文翻译:

刚过了“结柳送贫”的日子,又到了“簪花迎富”的时节。
谁能驱赶贫穷,实在是难以摆脱,而富贵又何尝能够拒绝呢?
贫穷似乎很容易被人所厌弃,而财富若是可以追求,我也愿意去争取。
乡里流传的风俗已经很久,随意地跟着人们的意志看孩子们的玩耍。

注释:

  • 结柳:指的是春节后的一种风俗,用柳枝送走贫穷。
  • 簪花:指的是插花迎接富贵的习俗,通常在节庆期间盛行。
  • :驱赶,这里指摆脱贫穷。
  • :强迫,指富贵的来临让人无法拒绝。
  • 里俗:乡里的习俗和风俗。

典故解析:

“结柳送贫”和“簪花迎富”是古代中国的传统习俗,分别象征着送走贫穷和迎接富贵。此种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对贫穷的厌恶和逃避。诗中提到的风俗显示了对于财富和贫穷的社会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是宋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社会风俗、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二月二日,正值春天,迎接新生的时节。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贫富差异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和对贫穷的无奈。

诗歌鉴赏:

《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是一首反映社会风俗和人生哲学的作品。诗人在描绘节日习俗的同时,深入探讨了贫富的关系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前两句通过“结柳送贫”和“簪花迎富”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富贵的向往与对贫穷的厌弃。诗人自问,谁能真正驱赶贫穷,富贵又何尝能够轻易拒绝,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贫富的态度,认为贫穷是人们所厌弃的,而财富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最后两句则回归到乡里的风俗,显示了人们在习俗面前的随波逐流,反映了人性在社会风俗中的无奈与矛盾。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人生哲学,展现了魏了翁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才过结柳送贫日:刚刚度过了送走贫穷的节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意义。
  2. 又见簪花迎富时:又到了迎接富贵的时刻,表现了对富贵生活的期待。
  3. 谁为贫驱竟难逐:谁能真正驱赶贫穷,表达了对贫困的无奈感。
  4. 素为富逼岂容辞:富贵的来临让人无法拒绝,表明财富的诱惑力。
  5. 贫如易去人所欲:贫穷似乎是人们所厌弃的,容易被抛弃。
  6. 富若可求吾亦为:如果财富可以追求,我也愿意去争取。
  7. 里俗相传今已久:乡里的风俗传承已久,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延续。
  8. 谩随人意看儿嬉:随意地跟着人们的意愿,孩子们在玩耍,表现了对生活的随意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贫与富的对比,突出社会的两极分化。
  • 反问:用反问句式加强诗人对贫富关系的思考。
  • 排比:在句式上运用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节日习俗,探讨了贫与富的关系,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及对贫穷的无奈。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结柳:象征送走贫穷,寓意希望与重生。
  • 簪花:象征迎接富贵,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贫与富:分别代表社会的两极,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心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结柳送贫”指的是什么?

    • A. 迎接富贵
    • B. 送走贫穷
    • C. 过春节
  2. 诗中提到的“簪花”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富贵
    • C. 节日
  3. 诗人对贫富的态度是?

    • A. 逃避贫穷,追求富贵
    • B. 无所谓
    • C. 同样重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春天描写,反映社会变迁。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李清照的春日景象,表现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本诗相比,李白的诗歌更强调对生活的豪放与享受,而魏了翁则更关注于社会风俗与人生哲理,体现出不同的诗风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魏了翁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节日习俗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