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使才归南使来,
前船未送後舡催。
元宵行乐年年事,
儿女嗔人夜不回。
白话文翻译:
北方的使者刚回来,南方的使者又来了,
前面的船还没送走,后面的船就催促着。
元宵节的欢乐年年都有,
可是孩子们却怨恨大人夜里不回家。
注释:
- 北使:指来自北方的使者,可能是官方使节。
- 南使:指来自南方的使者,通常也是官方使节。
- 元宵:指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以赏灯、吃元宵等习俗为主。
- 儿女:这里特指诗人自己的孩子或年轻一代。
- 嗔:生气、怨恨的意思。
典故解析:
- 元宵节:又称灯节,源于中国古代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和睦。
- 使者往来:描绘了古代官场的繁忙,常常需要使者往返于各地,显示了政治活动的频繁与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风景和人情,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宵节期间,描绘了使者往来的繁忙与节日的欢乐。诗人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家庭团聚与亲情的温暖,同时也反映出官场的忙碌与疏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氛围与家庭的温情。开头的“北使才归南使来”,展现了官场的忙碌与频繁的交流,给人一种紧凑而繁忙的感觉。接着“前船未送後舡催”,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忙碌的状态,仿佛一切都在迅速运转。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节日的欢乐似乎被这种繁忙所掩盖,尤其是“儿女嗔人夜不回”一句,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疏离感。在欢乐的节日里,孩子们因为大人常常不在身边而感到怨恨,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全诗在欢庆的表象下,隐含了深深的思考与反思,表现了诗人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使才归南使来:描绘了北方和南方使者的接连到访,展示了政治活动的频繁。
- 前船未送後舡催:强调了使者往来的紧迫,前一艘船还未送走,后一艘船已经催促出发,表现了时间的紧迫感。
- 元宵行乐年年事:提到元宵节是每年都会庆祝的传统节日,暗示着欢乐和团圆的主题。
- 儿女嗔人夜不回:孩子们因大人常常不在而感到怨恨,突显了家庭关系的疏离与矛盾。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清晰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反衬:通过节日的欢乐与家庭的疏离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人情的复杂。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与使者的频繁往来,揭示出传统节日中家庭关系的疏离与人情的冷淡,表现了诗人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与对社会人情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使者:象征着政治的复杂与繁忙。
- 元宵:象征着团圆与欢乐。
- 儿女: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春节
- B. 元宵节
- C. 中秋节
-
诗中“北使”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使者?
- A. 南方
- B. 西方
- C. 北方
-
诗中孩子们为什么生气?
- A. 夜里不回家
- B. 没有玩具
- C. 不想上学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元宵》同样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对比家庭团聚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安石:两位诗人在表现节日气氛时,杨万里更注重家庭与人情的细腻描写,而王安石则更加侧重于节日的盛况与气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