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 赵蕃 〔宋代〕
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 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 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 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
白话文翻译:
月亮等待着中秋的到来,阴云却在一夜之间增多。 在期盼中,老眼显得更加孤独,暗地里,吟诗的肩膀耸起。 灯婢深深地照亮,桃木席子冷冷地废弃了睡眠。 思念啊,你在哪里?有梦却隔着山川。
注释:
- 俟:等待。
- 愆:过失,此处指阴云增多。
- 望中:在期盼中。
- 耸吟肩:形容因吟诗而耸起的肩膀,此处指诗人沉浸在创作中。
- 灯婢:指灯,古人常将灯拟人化。
- 桃笙:用桃枝编成的席子。
- 思兮:思念啊。
- 何许:哪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此诗创作于中秋前夕,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期盼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前夕,诗人因连日阴云而无法见到月亮,心中充满了对月亮的期盼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无月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期盼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中“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描绘了中秋前夕的景象,阴云增多使得月亮无法显现,诗人对此感到遗憾。“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则通过描绘诗人的形象,表达了他在期盼中的孤独和创作中的投入。“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灯火照亮了房间,但桃木席子却冷冷地废弃了睡眠,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无法入眠。最后两句“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诗人期盼中秋的月亮,但阴云在一夜之间增多,使得月亮无法显现。
- “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在期盼中,诗人的老眼显得更加孤独,暗地里,吟诗的肩膀耸起,表达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投入。
- “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灯火深深地照亮了房间,但桃木席子却冷冷地废弃了睡眠,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无法入眠。
- “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己思念之人的深切思念,有梦却隔着山川,无法相见。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灯婢深留照”,将灯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
- 对仗:如“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通过对比月亮和阴云,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期盼与思念。诗人通过对中秋无月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 月:象征着美好和团圆,诗人期盼中秋的月亮,但阴云使得月亮无法显现,表达了诗人的遗憾。
- 灯婢:象征着温暖和光明,灯火照亮了房间,但诗人却因思念而无法入眠。
- 桃笙:象征着舒适和安逸,但桃木席子却冷冷地废弃了睡眠,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无法入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向中秋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期盼? A. 月亮 B. 阴云 C. 中秋
- “灯婢深留照”中的“灯婢”指的是什么? A. 灯 B. 婢女 C. 桃笙
- 诗中“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A. 月亮 B. 亲人 C. 中秋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亲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期盼和对亲人的思念,但赵蕃的诗更加注重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对月亮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对宋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对宋代诗歌进行了全面的鉴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和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