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时间: 2024-09-19 21:54:31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

飞升元不用丹砂。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

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作者:苏轼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
飞升元不用丹砂。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
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海上乘舟的仙人形象,仙人手持绿色的花朵,似乎不需要用丹药就能飞升。诗人身处潮头,感觉与远方的天涯渺渺相连。雷声滚滚,似乎是夫差国的声音,云雾翻滚,海面就像是自家庭院一样。坐在这里,怎能取出琴来弹奏?只希望将自己的余音传向水边的水仙,向它们夸耀。

注释:

  • :古代一种竹筏。
  • 仙人:道教中长生不死、超凡脱俗的人。
  • :花的外部叶子,通常指花萼。
  • 丹砂:一种用于炼丹的矿物,象征长生不老的药物。
  • 夫差国: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国王夫差,提到此处可能是为了表达某种历史感。
  • 水仙:指的是一种花,也可以引申为水中仙女,象征美丽和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正值八月,诗人因游览湖潮而生发的感慨。此时的他身处逆境,但仍以自然美景抒发胸中情怀,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超然的态度。

诗歌鉴赏: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一首词,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整首词运用大量的意象,描绘了海潮壮丽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中“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开篇便引入了仙人意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情感上,诗人面临贬谪的命运,内心虽有不甘,却又在自然中找到了慰藉。尤其是“坐中安得弄琴牙”一句,既展现出诗人身处美景中的无奈,又传达了他对音乐和艺术的珍视与追求。诗的最后一句“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则表现出一种希望与期待,似乎想把自己的情感与艺术美好传递给自然,寻找心灵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是一首极具美感和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上乘槎侣:描绘仙人乘坐竹筏在海上游玩的意象,象征自由与洒脱。
  2. 仙人萼绿华:仙人手中持有绿色花朵,象征美丽与超凡。
  3. 飞升元不用丹砂:暗示超越人间的境界,表达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4.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身处潮头,感觉与遥远的天涯相连,表现孤独与渺小。
  5. 雷辊夫差国:用历史典故来增强气势,传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6. 云翻海若家:将海面比作自家,表现一种亲切感与归属感。
  7. 坐中安得弄琴牙:感叹无法在此处弹琴,体现无奈与向往。
  8.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希望余音能够传达给水边的水仙,表达对艺术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翻海若家”,用云与海的翻滚比作家庭的温暖。
  • 拟人:水仙被赋予“夸”的能力,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于失落与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广阔与无尽,表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 仙人:代表理想的人生状态,超然物外。
  • :象征变化与动荡,暗示人生的无常。
  • :象征艺术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海上乘槎侣”中“槎”指什么?

    • A. 船
    • B. 竹筏
    • C. 小舟
    • D. 渔网
  2. 诗中提到的“夫差国”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国度?

    • A. 战国时期
    • B. 春秋时期
    • C. 汉代
    • D. 隋唐时期
  3.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情感与哲思,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气概。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不同,苏轼更细腻而李白更激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