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期友人不至
作者: 许浑 〔唐代〕
坐待故人宿,月华清兴秋。
管弦谁处醉,池馆此时愁。
风过渚荷动,露含山桂幽。
孤吟不可曙,昨夜共登楼。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等待着故友的到来,夜空中的月光清澈明亮,带来秋天的兴致。管弦乐声响起,谁又在此醉饮?此刻我在这池边的馆舍中感到忧愁。微风吹过,荷叶轻轻摇动,露水滋润着山上的桂花,显得幽静而清雅。孤独地吟唱,直到天明也无法入睡,想起昨夜我们曾一同登楼,畅谈心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坐待:静静地等待。
- 故人:老朋友。
- 月华:月光。
- 管弦:管乐和弦乐,指音乐。
- 池馆:池边的楼阁或馆舍。
- 渚荷:水边的荷花。
- 露含:露水滋润。
- 孤吟:独自吟唱。
- 不可曙:无法等到天明。
- 共登楼:一起登楼。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月华”、“桂花”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友谊和思念,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0年-约860年),字子渊,号青溪,唐代诗人,生于大历年间,卒年不详。他的诗歌以清新、简练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夜,正值诗人期待友人来访的时刻,反映出他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与孤独的心情。秋天的月夜为诗人营造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环境,但同时也加重了他内心的愁苦和孤寂。
诗歌鉴赏:
《月夜期友人不至》是一首充满思念与孤独情感的诗作。诗人在静谧的秋夜,独自守候着朋友的到来,月光洒在大地上,清冷而明亮,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诗的开头“坐待故人宿”,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期待,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音韵的和谐,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愁苦。
“管弦谁处醉”一句,展现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尽管有音乐的欢愉,但他却无法融入其中,孤独感愈发显著。接着,“风过渚荷动,露含山桂幽”两句,描绘了自然的细腻之美,荷叶在风中的摇动,露水在桂花上的映衬,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幽静与孤寂。
最后两句“孤吟不可曙,昨夜共登楼”,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在孤独中吟唱,无法入眠,想起了与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对友人的期待,又有对孤独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孤独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待故人宿:诗人静静地等待着老朋友来拜访,表露出对友人的期待。
- 月华清兴秋:明亮的月光带来了秋天的清新气息,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
- 管弦谁处醉:问谁在音乐声中尽情欢醉,反衬出诗人的孤独。
- 池馆此时愁:在这池边的馆舍中,诗人感到愁苦。
- 风过渚荷动:微风吹过,水边的荷叶轻轻摇曳,描绘出动人的自然景象。
- 露含山桂幽:露水滋润着山上的桂花,展现出秋夜的静谧与清雅。
- 孤吟不可曙:独自吟唱,直到天明也无法入眠,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 昨夜共登楼:回忆昨夜与友人一起登楼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华和秋夜的描绘,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拟人:荷叶和桂花被赋予了情感,使自然景色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孤吟不可曙,昨夜共登楼”,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孤独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华: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管弦:代表欢乐的氛围。
- 荷: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桂:寓意着友谊与高洁。
- 露: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等待的是什么? A. 音乐
B. 故友
C. 明月 -
“管弦谁处醉”中的“管弦”指的是什么? A. 乐器
B. 酒
C. 朋友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活动是什么? A. 登山
B. 登楼
C. 游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注重旅行中的情感。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强调了个人的孤独与酒的陪伴,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念和孤独的情感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唐诗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许浑诗文集》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