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五绝)
作者: 刘基〔明代〕
楩楠割截为椽杙,
岁暮搜材到柞薪。
怅望无因见夏后,
再平水土叙彝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楩楠木制作的椽子已经被割截好,到了岁末我正在寻找制作的材料,终于找到了柞树的柴火。虽然我渴望能再见到夏后(夏天的朋友),但却没有缘由。希望能再次平整水土,聊聊我们之间的友情和道义。
注释:
- 楩楠:一种木材,常用来制作建筑材料。
- 椽杙:椽子,指屋檐下的木构件。
- 岁暮:岁末,指一年结束的时候。
- 柞薪:柞树的柴火,常用作燃料。
- 怅望:感到惆怅,失望地望着。
- 夏后:指夏天的朋友,可能是与诗人有过良好交往的人。
- 平水土:指整治土地,可能是隐喻对故乡的思念或重归故里的渴望。
- 彝伦:指道义,礼仪,通常用于表达对朋友之间的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叔夜,明代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初年,正值社会动荡之际,刘基作为文人,既要面对国家的变迁,又要关心友人的安危,表达出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故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开头的“楩楠割截为椽杙”不仅描绘了农作的场景,也隐喻了生活的艰辛与务实。诗人在岁末时分,寻找材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琐碎,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接下来的“怅望无因见夏后”则流露出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人希望能再见到夏天的朋友,却无缘再相聚,这种情感在岁末的氛围中愈加显得沉重。
最后一句“再平水土叙彝伦”更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交流来重温友谊与道义。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楩楠割截为椽杙:诗人以楩楠木制作椽子,象征着劳动与创造。
- 岁暮搜材到柞薪:岁末寻找材料,暗示生活的艰辛与对温暖的渴望。
- 怅望无因见夏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却无缘再见,流露出孤独感。
- 再平水土叙彝伦:希望能整治故土,回忆往昔的友情与道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偶和隐喻的手法,前半部分通过具体的劳动场景描绘出生活的朴实,后半部分通过思念和回忆传达出情感的深邃。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道义的关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楩楠:象征着坚韧与实用。
- 椽子:代表着家与温暖。
- 岁暮: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柞薪:代表生活的基本需求,温暖的象征。
- 夏后:友谊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友谊的珍惜
C. 对生活的感悟
D. 以上皆是 -
“岁暮搜材到柞薪”中的“岁暮”是什么意思?
A. 年初
B. 年中
C. 年底
D. 年末 -
诗中提到的“夏后”最可能指的是?
A. 夏天的季节
B. 夏天的朋友
C. 夏天的风景
D. 夏天的农作物
答案:
-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饮酒》中同样蕴含对自然与友谊的热爱,但其表达方式更加直白与轻松;而刘基的《次韵和石末公见寄》则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中流露出对人情的深刻思考,风格上更显沉稳与内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刘基与明代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