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五首)》
时间: 2025-01-04 11:24: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五首) 作者: 刘基 〔明代〕
舍北草池寒己枯,
草中时复见菰蒲。
滥泉觱沸无留鲋,
弱藻蒙茸不系凫。
绿叶红花空代谢,
春蛙秋蚓任喧呼。
窥临最忆琴高鲤,
腾驾风雷定有无。
白话文翻译:
在北边的草池旁,寒气逼人,池水已经枯竭;
草丛中时不时可以看到菰蒲的身影。
滥流的泉水翻滚着,没有留住一条鲋鱼;
弱小的藻类覆盖着水面,无法系住野鸭。
绿叶红花徒然凋谢,
春天的蛙鸣和秋天的蚯蚓各自喧闹。
我最怀念的是琴声中高飞的鲤鱼,
一旦腾飞,就如同驾驭风雷,定然会有成无。
注释:
- 舍北:指房屋的北侧,表示位置。
- 草池:指池塘周围的草地。
- 菰蒲:水生植物,常生于浅水中。
- 滥泉:指流动不定的泉水。
- 觱沸:泉水翻滚的声音。
- 鲋:一种淡水鱼。
- 弱藻:指小而柔弱的水草。
- 蒙茸:形容水草茂盛,覆盖着。
- 代谢:指植物的枯荣更替。
- 窥临:窥视,想要靠近。
- 琴高鲤:形象化的表达,指琴声中高飞的鲤鱼。
- 腾驾风雷:比喻成就非凡,飞黄腾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景星,浙江义乌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文学上以诗词著称,尤其擅长于古体诗,其作品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饱满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丙申年十月,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诗人归乡的情景与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线,通过草池、泉水、植物等意象,展现了一个生机与萧条并存的秋冬景象。开篇的“舍北草池寒己枯”便引人入胜,寒冷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凄凉之感。接着,诗人通过描写草中菰蒲的出现,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滥泉觱沸无留鲋,弱藻蒙茸不系凫”,这两句通过水的状态表现了自然界的无常,鲋鱼未能留存,野鸭也无法在柔弱的藻类上安身。这种对生命脆弱的感慨,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
后半部分的“绿叶红花空代谢,春蛙秋蚓任喧呼”展现了四季交替的自然法则,虽然生命在凋零,但春蛙的叫声和秋蚯蚓的活动让生命依旧在延续。最后的“窥临最忆琴高鲤,腾驾风雷定有无”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象征着他对理想的执着与向往。
整首诗情景交融,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相互映衬,表现出对生命的思索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舍北草池寒己枯:描述北边的草池已然枯竭,营造出寒冷的氛围,反映出凋零的景象。
- 草中时复见菰蒲:草丛中偶尔可见的菰蒲,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 滥泉觱沸无留鲋:泉水翻滚,鱼儿无法停留,寓意生命的无常。
- 弱藻蒙茸不系凫:弱小的水草无法承载野鸭,展现了脆弱无力的状况。
- 绿叶红花空代谢:绿叶与红花的凋谢,说明生命的更迭与无常。
- 春蛙秋蚓任喧呼:春天的蛙声与秋天的蚯蚓声并存,体现了自然的生生不息。
- 窥临最忆琴高鲤:最让人怀念的是琴声与高飞的鲤鱼,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腾驾风雷定有无:一旦腾飞,便可掌控风雷,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与鲤鱼的飞跃相结合,寓意理想的追求。
- 拟人: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描写,赋予它们情感,增强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相对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坚定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池:象征生命的源泉与脆弱。
- 菰蒲:代表生命的顽强。
- 泉水:象征流动与变化。
- 绿叶红花:代表生命的轮回。
- 琴高鲤: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菰蒲”是指什么? A. 一种野草
B. 一种水生植物
C. 一种动物
D. 一种鱼类 -
“滥泉觱沸无留鲋”中的“鲋”指的是哪种动物? A. 蛙
B. 鱼
C. 蛇
D. 鸭 -
诗中“最忆琴高鲤”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音乐的热爱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刘基的《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与杜甫的《秋夕》,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但刘基的诗更加强调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