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红树诗》
时间: 2025-01-19 22:3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树漫山驻岁华,
玄冬惊见眼生花。
井陉旗帜军容盛,
汴水帆樯御气赊。
春草凄迷金谷障,
夕阳照灼赤城霞。
靡蓱丹木扶桑里,
惆怅谁乘博望槎。
白话文翻译:
红色的树木在山间盛开,
在冰冷的冬季,惊讶地看到花朵绽放。
井陉的军旗高扬,军容壮盛,
汴水上的帆船慢慢地前行。
春草在金谷的围墙外凄迷不清,
夕阳照射下,赤城的霞光灿烂。
在扶桑的树木下,
惆怅的是谁能乘船到博望去呢?
注释:
- 红树:指的是红色的树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岁华:年华,象征时间的流逝。
- 玄冬:深冬。
- 井陉:地名,古代的一个军事重地。
- 汴水:指汴河,代表南宋都城汴京。
- 帆樯:帆船的桅杆。
- 靡蓱:意指柔弱的草。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日出的地方。
- 博望槎: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渡船,可能暗示着对理想或远方的渴望。
典故解析:
- 博望:指的是博望山,古代有名将屈原在此地渡河的传说,象征着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扶桑是日出之地,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季高,明代政治家、诗人。以其卓越的诗才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尤其是在山水诗和咏史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与当时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刘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中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次韵和石末公红树诗》是一首充满生命力与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对生命的思考。开篇“红树漫山驻岁华”,便以鲜艳的色彩引入,呼应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接下来的“玄冬惊见眼生花”,则在寒冷的冬季中突然出现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诗中提到的“井陉旗帜军容盛”,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军事风貌,也暗示了国家的兴盛与繁荣。而“汴水帆樯御气赊”则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随着诗意的深入,春草与夕阳交融,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动人的画面。
最后两句“靡蓱丹木扶桑里,惆怅谁乘博望槎”,不仅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生命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惆怅,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树漫山驻岁华:红色的树木在山中盛开,象征着生命的繁荣。
- 玄冬惊见眼生花:在深冬之际,惊喜地看到花朵绽放,暗示着希望与生命的顽强。
- 井陉旗帜军容盛:井陉的军队旗帜高扬,展示出军队的威武与士气。
- 汴水帆樯御气赊:汴水上的帆船缓缓前行,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
- 春草凄迷金谷障:春草在金谷的围墙外显得凄迷,象征着失去与无奈。
- 夕阳照灼赤城霞:夕阳的光辉映照下,赤城的霞光灿烂,形成美丽的景象。
- 靡蓱丹木扶桑里:在扶桑的树木下,象征着理想与希望的存在。
- 惆怅谁乘博望槎:感慨于理想的渴望,谁能乘船到达博望,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红树”比作生命的象征。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春草凄迷”与“夕阳照灼”,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生命的希望与理想的追求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对现状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树:象征着生命与活力。
- 玄冬:生命的考验与困境。
- 汴水: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 扶桑:希望与理想的寄托。
- 博望槎:追求理想的工具与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活力
- B. 冬天的寒冷
- C. 战争的激烈
-
诗中提到的“井陉”是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个地名
- C. 一种植物
-
“惆怅谁乘博望槎”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无奈
- B. 对理想的渴望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刘基的诗在意境上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与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偏向于抒情,后者则更注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