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之岸人家皆临水种竹叠石作迳其屋然嗟今》

时间: 2025-01-04 09:32:15

何人此地得幽居,竹石中间宅一区。

可意江山千百里,有情花木两三株。

应无俗客惊吠犬,时有轻船过卖鱼。

卜筑他年期效此,更添数架古人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江之岸人家皆临水,
种竹叠石作迳其屋然嗟今。
何人此地得幽居,
竹石中间宅一区。
可意江山千百里,
有情花木两三株。
应无俗客惊吠犬,
时有轻船过卖鱼。
卜筑他年期效此,
更添数架古人书。

白话文翻译

在越江的岸边,房屋都依水而建,
种竹叠石的小路通向家门,令人感慨不已。
这里何人能享受如此幽静的居所,
在竹林和石头之间,建立一座小宅。
能欣赏到千里江山的美景,
还有几株花木在旁,尽显生机。
这里应该没有世俗的客人来打扰,
偶尔有小船经过,贩卖鱼货。
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年,
也能在这里建一座房子,再添几本古人的书籍。

注释

  • 幽居:隐居,指生活在幽静的地方。
  • 可意:令人满意,意指眼前的景色让人心情愉悦。
  • 有情:指有情趣、情感的事物,这里指生机盎然的花木。
  • 轻船:指轻便的小船。
  • 卜筑:卜意指选择、规划,筑意指建筑,合在一起即为规划建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子仁,号澄江,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常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隐居山林、远离尘世成为许多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越江之岸》通过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的场景如竹林、石径、江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图景,给人以宁静与安逸的感受。诗的开头以“何人此地得幽居”引入,表达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接着通过描写环境与景物,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中反复强调“竹石”和“江山”,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情感的寄托。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远离世俗的打扰,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最后,诗人表达了他未来建屋、增添书籍的愿望,体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隐居生活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越江之岸人家皆临水:描绘出房屋依水而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2. 种竹叠石作迳其屋然嗟今:说明房屋周围种植竹子和叠石,形成小路,对此情景感慨不已。
  3. 何人此地得幽居:感叹在这样美丽的地方,谁能享受幽静的生活。
  4. 竹石中间宅一区:描述竹林和石头之间有一处小宅,突出了隐居的宁静。
  5. 可意江山千百里:表示能够欣赏到广阔的江山美景。
  6. 有情花木两三株:强调花木的生机与情趣,增添了生活的美感。
  7. 应无俗客惊吠犬:希望这样的地方没有俗客打扰,形成一种理想的隐居环境。
  8. 时有轻船过卖鱼:偶尔有小船经过,生活的气息与自然和谐共存。
  9. 卜筑他年期效此:表达未来希望能在此地建房的愿望。
  10. 更添数架古人书:希望能增添一些古人的书籍,体现对知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与理想。
  • 对仗:如“竹石”与“江山”,形成和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渴望逃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诗人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 :象征稳重与永恒,表现隐居生活的安稳。
  • 江山: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体现诗人的胸怀与理想。
  • 花木:象征生机与情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与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郑刚中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轻船”是指什么?

    • A. 运输工具
    • B. 渔船
    • C. 游船
    • D. 农船
  3. 诗人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年做什么?

    • A. 去旅行
    • B. 建一座房子
    • C. 写诗
    • D. 交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郑刚中的诗相似,都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陶渊明通过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郑刚中则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呈现出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