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雕巧春风弄物华,有春无巧是天涯。
鸠鸣近似见桑叶,村暗全然无杏花。
白话文翻译:
春风轻巧地吹拂着万物,春天虽然来了,但似乎没有了巧妙的景致,仿佛只能在远方见到。鸠鸟的鸣叫声仿佛在提醒我见到了桑叶,而村庄里却是暗淡无光,完全看不见杏花的影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雕巧:形容精致巧妙,细腻的样子。
- 弄物华:指春风吹拂着花草树木,展现出春的美丽。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这里暗示一种无奈与失落。
- 鸠鸣:鸠鸟的叫声,常与春天的气息相联系。
- 桑叶:桑树的叶子,鸠鸟常以桑叶为食。
- 村暗:指村庄显得昏暗,缺乏生气。
- 杏花:春天盛开的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春风、鸠鸣、杏花等意象,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是宋代的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细腻、清新著称,往往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
创作背景: 《暮春》写于春末时节,诗人在春天的结束之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失落的结合,反映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和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暮春》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诗的开头,“雕巧春风弄物华”,传达出春风轻柔细腻,春天的万物在这一场春风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然而,随即转入“有春无巧是天涯”,诗人似乎感到美丽的景致变得遥不可及,暗示春天的美丽也在悄然流逝,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接下来的“鸠鸣近似见桑叶”,描绘了春天的生机,鸠鸟的鸣叫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春天的到来,但“村暗全然无杏花”的叙述则是对比,展现了乡村的苍凉与春天的失落。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手法,反映了内心的隔绝与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种种,却又在结尾处引发出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雕巧春风弄物华:春风轻巧地吹拂着万物,展现出春天的美丽。
- 有春无巧是天涯:虽然春天来了,但似乎美丽的景致与巧妙的安排在远方,不在眼前。
- 鸠鸣近似见桑叶:鸠鸟的鸣叫声似乎在提醒我们春天的存在,暗示着生命的继续。
- 村暗全然无杏花:村庄显得暗淡无光,看不到杏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失落和对美好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春风的轻巧与村庄的暗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春天的短暂与无奈。
- 意象:通过春风、鸠鸣、杏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脆弱。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温暖、生命的开始。
- 鸠鸣: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繁荣。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春天的画面,蕴含着生命的喜悦与短暂,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雕巧春风”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气息
B. 人工的雕刻
C. 风的力量 -
“村暗全然无杏花”是在表达什么情感? A. 乡村的繁华
B. 对春天的失落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鸠鸣”主要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春天的生机
C. 时光的流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郑刚中的《暮春》更加着重于细腻的自然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动荡的感慨展现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两首诗在题材上均涉及春天,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郑刚中研究》
- 《古诗词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