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泉山》

时间: 2025-01-04 12:12:57

才到林峦契赏心,萧然便欲卸朝簪。

两三里路穿田水,四五人家倚树阴。

渔叟投竿惊鹭宿,牧童停留学禽音。

清丝洞裹泉声音,流出空山换古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泉山
作者: 李琮 〔宋代〕

才到林峦契赏心,
萧然便欲卸朝簪。
两三里路穿田水,
四五人家倚树阴。
渔叟投竿惊鹭宿,
牧童停留学禽音。
清丝洞裹泉声音,
流出空山换古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泉山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刚到山林间,就感到心情愉快,便想卸下头上的朝簪。沿着两三里路走过田水,看到四五户人家依偎在树荫下。渔翁在河边投竿,惊飞了正在栖息的白鹭;牧童停下来,模仿鸟鸣的声音。清澈的泉水在山洞中流淌,似乎在诉说着古今的故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契合,符合。
  • 卸朝簪:指卸下头饰,表示放松心情。
  • 田水:指田地与水流相间的景象。
  • 渔叟:指年老的渔夫。
  • :指白鹭,一种水鸟。
  • 清丝:形容泉水清澈如丝。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在唐诗宋词中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中。

创作背景: 《感泉山》创作于李琮游览泉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身心的放松,反映了宋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感泉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诗,诗中展现了一个宁静悠然的山水画面。开篇即以“才到林峦契赏心”引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初步感受,传达出一种愉悦与放松的心情。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间的田水和人家,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中“渔叟投竿惊鹭宿,牧童停留学禽音”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渔夫与牧童的生活场景,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渔翁的悠闲与牧童的天真,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清丝洞裹泉声音,流出空山换古今”,则通过泉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给人以深思。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才到林峦契赏心:刚到山林,心中便感到欢喜。
  2. 萧然便欲卸朝簪:轻松自在,想要卸下繁琐的饰物。
  3. 两三里路穿田水:走过两三里的路,穿过田地和水流。
  4. 四五人家倚树阴:看到四五户人家依靠在树荫下。
  5. 渔叟投竿惊鹭宿:渔翁投竿,惊动了栖息的白鹭。
  6. 牧童停留学禽音:牧童停下,模仿鸟儿的声音。
  7. 清丝洞裹泉声音:泉水在洞中流淌,声音清脆悦耳。
  8. 流出空山换古今:泉水从空山流出,带着古今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的声音比作清丝,形象生动。
  • 拟人:泉水似乎在诉说着古今的故事,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索,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峦: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朝簪:象征繁杂的世俗生活。
  • 田水: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 渔叟牧童:象征劳动者的朴实与生活的简单。
  • 泉声:象征自然的永恒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琮的《感泉山》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都市繁华
    B. 乡村田园
    C. 战斗场面
    D. 海洋风光

  2. 诗中“渔叟投竿惊鹭宿”描绘的是什么? A. 渔夫的劳动
    B. 鸟儿的栖息
    C. 牧童的嬉戏
    D. 田水的流动

  3. 诗的最后一句“流出空山换古今”表达了什么? A. 只有古代的故事
    B. 对未来的希望
    C. 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B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感泉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李琮的作品更侧重于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而王维则表现了更深的哲理思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琮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