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

时间: 2025-01-01 13:56:58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意思解释

咏梅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白话文翻译:

我颇感到奇怪,梅花怎么不肯开放,难道不知道它是有意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灯下,梅花的玉面香气四溢;雪后,它的春容更胜一筹。
我触动清雅的诗句,写下了这些词句,红袖轻抚着杯子,趣味盎然。
那些俗人只顾盯着眼前的美景,哪里知道我只喜欢那梅花,不愿栽种夭桃和艳杏。

注释:

  • 颇怪: 很奇怪。
  • 岂知: 怎么能知道。
  • 玉面: 形容梅花洁白的花瓣,像玉一样。
  • 披香: 散发香气。
  • 春容: 春天的容颜。
  • 淋漓: 形容洒脱、畅快的样子。
  • 夭桃、艳杏: 夭桃、艳杏均为美丽的花卉,诗人以此对比梅花的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文学上以诗、词、文名世,尤其以政治、经济改革而闻名,主张“新法”的实施。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巅峰和困境之际。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咏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眼光的蔑视。开头的两句以反问的方式引入,表现了诗人对梅花傲然不屈、耐心等待的赞赏;而灯下的梅花与雪后的春容则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正如诗人内心深处对美的理解。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诗人与梅花的共鸣,他在诗中流露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杯中美酒的享受,体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与恬淡。最后两句则揭示了世俗的短浅和对美的片面追求,诗人以梅花的高洁自持,强调了对内涵的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的反叛与超然。整首诗通过梅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颇怪梅花不肯开: 诗人觉得梅花不肯开放很奇怪。
  2. 岂知有意待春来: 诗人反问,梅花是有意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3. 灯前玉面披香出: 在灯光下,梅花的洁白花瓣散发着香气。
  4. 雪後春容取胜回: 雪后,梅花的春天容颜更显出色。
  5. 触拨清诗成走笔: 诗人写下清雅的诗句,手笔如行云流水。
  6. 淋漓红袖趣传杯: 诗人享受着红袖轻抚酒杯的乐趣。
  7. 望尘俗眼那知此: 俗人只顾眼前的事物,无法理解诗人的心意。
  8. 只买夭桃艳杏栽: 诗人只愿种植梅花,不愿栽种美丽的桃花和杏花。

修辞手法:

  • 拟人: “梅花不肯开”,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
  • 对比: 梅花与夭桃、艳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梅花的独特价值。
  • 比喻: “玉面”形容梅花的美丽,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反映了其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体现了追求内在美和精神世界的高尚情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高洁、坚韧的象征。
  • : 照亮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
  • : 代表寒冷与希望的结合,象征坚韧与等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咏梅》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向往
    • B. 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 C. 对爱情的渴望
  2. 诗中提到的“夭桃、艳杏”主要用来对比什么?

    • A. 梅花的坚韧
    • B. 梅花的美丽
    • C. 世俗的追求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王冕的《梅花》同样描写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颇具代表性。
  • 《春夜喜雨》: 杜甫的这首诗也表现了自然景象与诗人心境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咏梅》与王冕的《梅花》: 两首诗均以梅花为主题,王安石更侧重于梅花的内涵与情感,王冕则更强调梅花的坚韧与独立。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