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砚瓦
作者: 贯休〔唐代〕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白话文翻译:
这块砚瓦虽然表面上显得粗糙和简单,但它却是贴近笔尖的工具。它的内心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放入匣子后才会感到安定。我们应当想到它在被磨砺时的辛苦,不应该只看它如同瓦砾一样的外表。如果有仁者不抛弃它,它仍然可以与美玉相媲美。
注释:
- 浅薄:形容表面粗糙,内涵浅显。
- 顽朴:形容质朴而不雕琢。
- 低心:指砚瓦的内心,形容它谦逊的态度。
- 蒙润:形容吸收墨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润。
- 匣:指砚匣,存放砚台的容器。
- 研磨苦:指砚瓦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的辛苦。
- 瓦砾:比喻低贱的物品。
- 琅玕:美玉的代称,象征珍贵的事物。
典故解析:
“琅玕”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美好珍贵的事物。诗中提到的砚瓦与琅玕的对比,暗示外表粗糙的东西,可以因其内在价值而被重视,反映了对物质表象和内在品质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著名诗人,字景休,因其诗作多表现禅宗思想,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砚瓦的形象,探讨了内在价值和表面现象的关系,反映出当时对文人雅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贯休的《砚瓦》以砚瓦为题材,展现出一种哲理思考。诗中用粗糙的砚瓦与珍贵的琅玕进行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品质与经历。诗的开头以“浅薄虽顽朴”引入,立刻让读者意识到砚瓦的表面粗糙,然而随即转入内心的深刻思考,指出砚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形成的独特价值。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赞美,诗人通过砚瓦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厚内涵的事物的尊重与珍视。同时,诗中提到的“应念研磨苦”,不仅是在强调砚瓦的经历,也暗示人生中的艰辛与磨砺。最后一句“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更是对人性善良的呼唤,强调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只要有人去欣赏与珍惜,也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砚瓦虽然表面粗糙,但它是最接近书写工具的。
- 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经历长时间的墨水浸润后,砚瓦放入匣子里会感到安稳。
- 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应当想到砚瓦在磨砺过程中的辛苦,不要只看它外表的平凡。
- 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如果有仁者不抛弃它,它仍然可以与美玉相媲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砚瓦比作有内涵的宝物,强调内在价值。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判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砚瓦:象征文人精神和内心的力量。
- 琅玕:象征珍贵和美好,代表内在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砚瓦”象征什么?
- A. 外表的美
- B. 内在的价值
- C. 物质的追求
答案:B
-
“傥然仁不弃”指的是什么?
- A. 对物质的珍惜
- B. 对人性的呼唤
- C. 对历史的铭记
答案:B
-
诗歌的主题主要是?
- A. 外表的重要性
- B. 内在品质的珍贵
- C. 对于生活的享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探讨内在价值与外在美的关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贯休的《砚瓦》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强调内在的沉淀与价值,后者则是对外在享乐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贯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