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寄周琏》

时间: 2025-01-17 10:17:24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道情不向莺花薄,

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只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末寄周琏
作者: 贯休 〔唐代〕

暮角含风雨气曛,
寂寥莓翠上衣巾。
道情不向莺花薄,
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
吟看芳草只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
来听泉声莫厌频。

白话文翻译:

在傍晚的角落里,夹杂着风雨的阴霾,
寂寥的莓果与翠绿的衣巾相映成趣。
我对道情并不向莺鸟花朵倾斜,
诗意如同天地间的春天,自在悠然。
梦中踏入那些混乱的山峰,仍然踩着雪,
吟唱着芳草,只是思念那个人。
手中孤零的桂花,正如月中清影,
来吧,听那泉水的声音,切莫厌烦频繁。

注释:

  • 暮角:傍晚的时分。
  • 含风雨气曛:夹杂着风雨的阴霾。
  • 莓翠:指莓果和翠绿的颜色。
  • 道情:道教的情感或理念。
  • 莺花:指黄莺和花朵,多用于比兴春天的美好。
  • 梦入乱峰:梦中进入杂乱的山峰。
  • 孤桂:指桂花,代表孤独或清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清新的意境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个人情感和道教哲学为主题,风格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

《春末寄周琏》是贯休在春末时节写给好友周琏的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感悟。在唐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的诗歌往往充满生机与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末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友人的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傍晚的阴霾,给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感觉。诗人在这寂寥的环境中,反思与周琏的情谊,似乎在说道情并不需要依附于春天的莺声花影,而是有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后面的意象如“梦入乱峰”和“手中孤桂”,则表现了诗人对梦境与现实的思索,以及对孤独的体察。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角含风雨气曛:描绘春末傍晚的细腻景象,风雨交加使得天色昏暗。
  • 寂寥莓翠上衣巾:寂静的环境中,莓果与翠绿的衣巾形成对比,显得孤独。
  • 道情不向莺花薄: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情感的执着,不因春天的花鸟而浅薄。
  • 诗意自如天地春:诗意在于心灵的自由,仿佛春天的天地一般宽广。
  • 梦入乱峰仍履雪:梦境中踏入山峰,象征着面对复杂现实的勇气。
  • 吟看芳草只思人:吟诵时只思念那个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手中孤桂月中在:孤独的桂花在月光中显得特别清晰。
  • 来听泉声莫厌频:倾听泉水的声音,表示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厌其烦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如“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形成了美的对称。
  • 拟人:泉水的声音如同友人的呼唤,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春末的感伤与对友人思念的情绪,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显示了他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莓翠: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孤桂:象征孤独与清香,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 泉声:代表自然的声音,象征着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道情”指的是什么?

    • A. 道教的情感
    • B. 对春天的向往
    • C. 友谊的深厚
  2. “梦入乱峰仍履雪”意指什么?

    • A. 梦境中的悠闲
    • B. 对复杂生活的思考
    • C. 对雪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桂花”象征着?

    • A. 孤独与清香
    • B. 春天的繁华
    • C. 友谊的美好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与贯休的作品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贯休则在孤独中思念友人。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孤独的反思,二者都用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