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
时间: 2024-09-19 22:07:32意思解释
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
原文展示
十万里到此,辛勤讵可论。
唯云吾上祖,见买给孤园。
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
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
雪岭顶危坐,乾坤四顾低。
河横于阗北,日落月支西。
水石香多白,猿猱老不啼。
空馀忍辱草,相对色萋萋。
远礼清凉寺,寻真似善才。
身心无所得,日月不将来。
白叠还图象,沧溟亦泛杯。
唐人亦何幸,处处觉花开。
涂足油应尽,干陀帔半隳。
辟支迦状貌,刹利帝家儿。
结印魔应哭,游心圣不知。
深嗟头已白,不得远相随。
送迎经几国,多化帝王心。
电激青莲目,环垂紫磨金。
眉根霜入细,梵夹蠹难侵。
必似陀波利,他年不可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万里跋涉来到五台山的辛劳与感慨,尽管旅途艰辛,但他仍然追求精神的寄托与真理的寻求。诗中提到自己在沙漠中游历,夜晚到达目的地,重重的乡愁让他感到无比黯然。雪岭之巅的孤坐,四周的天地显得低沉,河流横跨阗北,日落月升,景象如画。水石之间的香气扑鼻而来,猿猴也因老去而不再啼叫,周围一片宁静。
他远道而来拜访清凉寺,寻求真理却感到身心无所得,日月也不为他停留。诗中提到的白叠山和沧海,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作者感慨唐人何其幸运,处处都能感受到春花的盛开。接着,诗中提到一些宗教人物,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感悟与追求,最后无奈地感叹自己头已白,难以追随心中的理想。
注释
- 十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 辛勤:辛苦的劳作。
- 吾上祖:指自己的祖先,意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
- 白头乡思:年纪渐长,乡愁愈发浓厚。
- 雪岭:指高山,象征着险峻与孤独。
- 清凉寺:一处佛教寺庙,代表着修行与寻求真理的地方。
- 辟支迦: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代表智慧。
- 陀波利:指佛教中的一位圣者,象征追求精神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著名诗人和僧人,生于公元约830年,卒于870年。他以其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闻名,常常在诗中表达对生命、佛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贯休游历五台山期间,正值其对人生、信仰的深刻思考之时。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对诗人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著称,贯休通过描绘五台山的自然景象和个人的游历感受,表现了修行者对生命的思考与追求。诗的开头通过十万里路的艰辛,引入了自己的旅程,既是对身体的跋涉,也是对心灵的探索。通过意象的交织,如“雪岭”“白头乡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贯休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如“水石香多白”,“猿猱老不啼”,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流逝。诗中对佛教的人物和理念的提及,体现了诗人对宗教的反思与敬仰,反映出他对真理的渴求。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理想的追寻,体现出贯休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万里到此,辛勤讵可论:千辛万苦走了十万里,辛劳的付出难以用言语表达。
- 唯云吾上祖,见买给孤园:只有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孤独园地的思索才是我此行的意义。
- 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经过一个月的沙漠跋涉,夜里三更到达五台山的铁门。
- 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年纪渐长的乡愁愈加浓烈,回头望去让人心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的艰辛比作“十万里”,增强了旅途的艰苦感。
- 对仗:如“日落月支”,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 意象:运用“雪岭”“猿猱”等意象,展现自然的幽深与静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孤独与追求,尤其是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贯休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真理的渴求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岭:象征高洁的理想与孤独的境界。
- 白头:暗示人生的无常,时间的流逝。
- 清凉寺:象征修行与佛教的智慧。
- 猿猱: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万里”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路途的遥远
- B. 诗人的心情
- C. 自然的壮丽
- D. 佛教的教义
-
“白头乡思在”中的“乡思”指的是什么?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生的感悟
- D. 对宗教的追求
-
诗中“远礼清凉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故乡的怀念
- B. 对真理的追求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两者都表达了自然之美与人生的感慨,但贯休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佛教的思考与精神追求,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山河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贯休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