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行四首 其一 观沧海》

时间: 2024-12-29 17:19:16

六神诸山,沦涟大壑。

北风勃来,簸荡不息。

帝命巨鳌,更负危揭。

冠簪东出,以为碣石。

烛龙双眸,以为日月。

下苞苍苍,浩荡靡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思解释

步出夏门行四首 其一 观沧海

原文展示:

六神诸山,沦涟大壑。
北风勃来,簸荡不息。
帝命巨鳌,更负危揭。
冠簪东出,以为碣石。
烛龙双眸,以为日月。
下苞苍苍,浩荡靡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文翻译:

苍茫的大海与高山相连,波涛汹涌,深渊无际。
北风怒吼着吹来,海浪翻滚,波动不停。
天帝命令巨大的海鳌,承担起这危险的重任。
我将头冠和簪子朝东而出,仿佛在寻找那碣石。
烛龙的双眼,照耀着日月交替。
海面下的苍翠,浩瀚无边,令人沉迷。
我心中无比畅快,忍不住歌唱以抒发我的志向。


注释:

  • 六神:形容神情恍惚,失去主见。
  • 沦涟:形容波浪起伏,水势汹涌。
  • 巨鳌:传说中的海神巨鳌,负责支撑天地。
  • 碣石:指的是海中的巨石,象征着坚固和不动。
  • 烛龙:古代神话中的龙,用来象征光明。
  • 浩荡靡极:形容海洋的广阔无边,无法测量。

典故解析:

“巨鳌”出自于《山海经》,描述了神话中的生物和地理。烛龙则是古代神话的象征,代表光明和日月的交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号澹斋,擅长诗、文、词、曲,文风清新,个性洒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世贞游历海边时,表现了他对浩瀚大海的敬畏与赞美,借以抒发个人的志向与情感。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观沧海》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令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大海的壮阔与神秘。诗开篇便以“六神诸山,沦涟大壑”描绘出一种失去方向感的状态,仿佛在海边站立的他,被海的浩渺震撼得无所适从。接着,北风的呼啸与海浪的翻滚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变化无常。

“帝命巨鳌”一句,体现了古代神话的力量,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同时将“碣石”与“烛龙”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烛龙的光芒与海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整首诗最后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了一种存在的意义,诗歌不仅是对大自然的颂扬,更是对生命的思考与自我价值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神诸山:表现失去方向感。
  2. 沦涟大壑:描绘波浪起伏的壮观场景。
  3. 北风勃来:引入自然力量,营造气氛。
  4. 帝命巨鳌:引用神话,强调自然的威严。
  5. 冠簪东出:形象化的动作,象征探索未知。
  6. 烛龙双眸:光明的象征,描绘日月交替。
  7. 下苞苍苍:描绘海底的生机,广阔无垠。
  8. 幸甚至哉:感慨自我存在的幸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神话相结合,增强表现力。
  • 拟人:北风与海浪似乎有情感,增加诗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表达了个体在面对浩瀚宇宙时的渺小与自我价值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洋:象征广阔与未知。
  • 巨鳌: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 烛龙:象征光明与希望。
  • 碣石:象征坚固与不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世贞的诗中提到的“巨鳌”象征什么?

    • A. 人类的智慧
    • B. 自然的力量
    • C. 生活的苦难
  2.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不满
    • B. 对生命的感慨
    • C. 对大自然的敬畏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王世贞的《观沧海》,二者均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但王之涣更侧重于高远的境界,而王世贞则强调海的浩瀚与不可测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选》
  • 《王世贞文集》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