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蕴空谁见法中王,
觌体何曾碍剑光。
古庙藤萝穿户牖,
断碑风雨碎文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第一句意为“谁能在空无中见到法的真义呢?”第二句则问,“真正的法身又何曾被刀剑的光芒所阻碍呢?”接下来描述古老庙宇中藤萝缠绕着门窗,最后一句则描绘了古碑在风雨中破碎的情景,文字也随之散落。
注释:
- 蕴空:意为蕴藏着空无之道。
- 法王:指佛教中的最高法则或佛陀。
- 觌体:真实的体相。
- 碍:阻碍,妨碍。
- 剑光:象征着锐利的见解或真理。
- 古庙:指的是古老的寺庙。
- 藤萝: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古老、缠绕的景象。
- 断碑:指破损的碑刻,象征历史的无情。
- 碎文章:指往昔的文献、诗篇已被风雨摧残。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法王”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古庙藤萝”则寓意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诗中对古碑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脆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从瑾,宋代高僧,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因其深厚的佛学造诣而受到尊敬。他的诗歌多反映佛教思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以古庙为背景,借古喻今,反映了对人生无常和文化传承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凝练,意象丰富,极具哲理性。诗中通过“蕴空”和“法王”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存在与空无的关系,揭示了佛学的深邃。古庙与藤萝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传递出文化积淀的沉重感。最后的“断碑风雨”,更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连,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无奈。
整首诗以沉静的语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感悟,提醒读者珍惜当下,思考生命的意义。诗人通过对古老庙宇的描写,以及对破碎碑文的感慨,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哲理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蕴空谁见法中王:以“蕴空”引入,提问谁能真正领悟法的真义。
- 觌体何曾碍剑光:进一步提出质疑,真实的法身从未被外在的事物所阻碍。
- 古庙藤萝穿户牖:转向自然景象,描绘古庙的藤萝缠绕,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断碑风雨碎文章:最后一句则透露出历史的脆弱,文化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法王”比作法的最高境界,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藤萝和碑文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与历史以生命。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存在与空无、历史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反思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象征无形的真理。
- 法王:象征权威的真理。
- 藤萝:代表历史的缠绕与连接。
- 断碑:象征历史的流逝与文化的破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法王”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人生的苦难
B. 佛教的真理
C. 诗人的身份 -
诗中“断碑”代表什么? A. 古代的文化
B. 书法的艺术
C. 历史的消逝 -
“蕴空”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天空
B. 内心的宁静
C. 隐含的空无之道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释从瑾的诗更多地关注于哲理,表达了对存在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