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诗十五首。初病风》

时间: 2025-01-01 16:24:47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

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
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已经六十八岁,身体衰弱,面临着许多疾病的侵袭。就像一棵腐朽的树木难免遭受虫害,空旷的地方容易受到风的侵袭。手臂的疼痛需要用柳树来治疗,头部的眩晕好似剧烈的蓬草旋转。即便如此,他在内心却是恬淡安宁的,胸中如同空白一样。

注释

  • 六十八衰翁:六十八岁的老人,衰老之意。
  • 乘衰百疾攻:因为衰老而遭受百病的侵袭。
  • 朽株:腐朽的树木,象征着衰老的身体。
  • :虫害,指腐朽的树木难免受到虫子的侵害。
  • 空穴易来风:空旷的地方容易受到风的侵袭,比喻脆弱的身体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 肘痹:手肘部位的疼痛。
  • 生柳:用柳树的汁液来治疗疼痛,柳树在古代常被用作药材。
  • 头旋:头晕的意思。
  • 转蓬:比喻头晕,像蓬草一样旋转。
  • 恬然不动处:内心宁静安定的状态。
  • 虚白在胸中:胸中感到空虚而平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题材涵盖政治、社会、生活、爱情等,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诗风以“新乐府”著称,强调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身体衰弱、疾病缠身之际,表达了对衰老与疾病的无奈与接受,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病中诗十五首》中的《初病风》是一首表达衰老与疾病感受的诗作。全诗以“衰翁”自称,直白地揭示了作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显得格外真实而感人。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衰老的身体与腐朽的树木相提并论,突显了衰老的无奈和脆弱。同时,诗中提到的“空穴易来风”,进一步强调了身体的脆弱,暗示外界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

然而,尽管面临肘部的疼痛和头晕的困扰,诗人的心态却是“恬然不动”。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或许是对生命无常的理解与接受。诗人在病痛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豁达与淡泊。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意象上生动,深刻地揭示了老年人面对疾病时的复杂心情,既有无奈,又有一种由衰老带来的淡然与宁静。白居易用朴素的言语传达出深邃的哲理,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种病痛的倾诉,更是一种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十八衰翁:自称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强调年纪与衰老。
  2. 乘衰百疾攻:表明衰老使他遭受多种疾病的侵袭,表达了身体的脆弱。
  3. 朽株难免蠹:以树木的腐朽来比喻身体的衰败,突显老年人的无奈。
  4. 空穴易来风:比喻外界环境对脆弱身体的影响,意味着老年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5. 肘痹宜生柳:提到使用柳树来治疗疼痛,显示了古人对自然药材的依赖。
  6. 头旋剧转蓬:形容头晕的感觉,使用生动的意象来传达身体的不适。
  7. 恬然不动处:表达内心的安宁,尽管身体不适,但心态却是平和的。
  8. 虚白在胸中:暗示一种内心的空灵与宁静,或许象征着超脱于世俗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身体的衰弱比作“朽株”,形象生动。
  • 对偶:如“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乘衰百疾攻”来强调身体的虚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衰老与疾病展开,表达了白居易对身体衰弱的认知与接受,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在病痛的折磨中,诗人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翁:象征衰老、智慧与无奈。
  • 朽株:象征衰败与生命的脆弱。
  • :象征生命力与治愈。
  • :象征外界的影响与变化。
  • 虚白: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自称多少岁?

    • A. 58岁
    • B. 68岁
    • C. 78岁
  2. “空穴易来风”中的“空穴”比喻什么?

    • A. 空荡的心情
    • B. 脆弱的身体
    • C. 空虚的思想
  3. 诗中提到的“肘痹”需要用什么来治疗?

    • A. 药材
    • B. 柳树
    • C. 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诗词对比

比较白居易的《初病风》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白居易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身体感受与内心的宁静,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和家庭的忧虑,表达了更广泛的社会关切。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代文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