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圃都无花木名,只栽松竹养余清。时时风向边头过,喜听松声又竹声。
白话文翻译:
在这小小的园圃里,没有种植那些有名的花卉树木,只是栽种了松树和竹子,以保持这里的清幽。时常有风吹过园圃的边缘,我喜欢聆听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注释:
- 小圃:指小型的园圃或花园。
- 花木名:指有名的花卉和树木。
- 松竹: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高。
- 余清:指剩余的清幽之气。
- 边头:边缘,指园圃的边缘。
- 松声又竹声: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政的看法,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这首《天台书事十三首》可能是他在天台山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在天台山隐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追求隐逸生活,以逃避政治纷争和社会压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小圃都无花木名,只栽松竹养余清”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选择,也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松竹作为象征坚韧和清高的植物,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后两句“时时风向边头过,喜听松声又竹声”则进一步以风声和松竹声为媒介,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和内心的宁静喜悦。整首诗意境清幽,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圃都无花木名”:诗人描述自己的园圃中没有种植那些有名的花卉树木,这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 “只栽松竹养余清”:诗人选择栽种松树和竹子,这两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高,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的品格追求。
- “时时风向边头过”:诗人注意到时常有风吹过园圃的边缘,这里的“时时”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动态美。
- “喜听松声又竹声”:诗人喜欢聆听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这里的“喜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喜悦。
修辞手法:
- 象征:松竹作为象征坚韧和清高的植物,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 拟人:“喜听松声又竹声”中的“喜听”赋予了诗人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高洁品格的体现。
意象分析:
- 松竹:象征坚韧和清高,体现了诗人的品格追求。
- 风声:象征自然环境的动态美,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松树和竹子 B. 花卉和树木 C. 松树和花卉 D. 竹子和树木 答案:A
-
诗人为什么喜欢听松声和竹声? A. 因为它们象征坚韧和清高 B. 因为它们是自然之声 C. 因为它们能带来宁静喜悦 D. 因为它们是园圃中的唯一声音 答案:C
-
诗中的“小圃”指的是什么? A. 大花园 B. 小型的园圃或花园 C. 农田 D. 山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曹勋的《天台书事十三首》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展现了山水之美,而曹勋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内心的宁静喜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曹勋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