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杂咏》
时间: 2025-01-17 10:45: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台山杂咏
作者: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
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
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
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
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
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
岂知身在妙高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北方向高耸入云的五座山峰,远望去,仿佛是在低空悬浮。松树如海,隐现灵动的鳌鱼。太行山的直上仿佛延绵千里,井底的残山徒然呼号。万壑千岩的壮丽景象雄伟无比,偶尔从天而降,似乎在展现神的巧妙工艺。湍急的溪水仿佛化作了风雷的怒吼,更加深了云山的气象。山间的云雾在翠绿之中吞吐,层层叠叠的淡绿与深青交织成万重景致。这种景象仿佛只存在于天上,怎会想得到我身处于如此美妙的高峰之中?
注释:
- 灵鳌:指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灵巧与神秘。
- 太行:太行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山脉,象征壮丽与巍峨。
- 万壑千岩:形容山谷和岩石众多,景色壮观。
- 湍溪:指急流的溪水,常用于描述激烈的自然景象。
- 妙高峰:指高而美丽的山峰,通常用来形容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仲明,号天锡,金朝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常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金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台山杂咏》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中将壮丽的山河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首联“西北天低五顶高”以高度为切入点,描绘出高耸入云的山峰,给人以震撼之感。接着,诗人通过“茫茫松海露灵鳌”的描写,将观者带入一片浩瀚的自然之中,仿佛松树海洋中隐现着神秘的灵鳌,增强了自然的灵动感。
中间几句则是对太行山的赞美,诗人通过“太行直上犹千里”的夸张手法,表达了山脉的雄伟与壮丽。而“井底残山枉呼号”的对比,既反映出人类的渺小,也凸显出自然的伟大。
最后几句“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更是点睛之笔,诗人在叹息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叹自己身处如此美妙的境地,生出一种超凡脱俗、身心俱放的感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北天低五顶高:描绘西北方的五座高山,给人以压迫感。
- 茫茫松海露灵鳌:松树茂密如海,隐约可见灵动的神兽,表现自然的神秘。
- 太行直上犹千里:夸张地描绘太行山的延绵不绝,增强其雄伟感。
- 井底残山枉呼号:井底见山,视域受限,显现人类的局限与自然的广阔。
- 万壑千岩位置雄:描绘山势的壮丽,万壑千岩,各具雄姿。
- 偶从天巧见神功:偶然间领略天工之美,展现自然的神秘魅力。
- 湍溪已作风雷恶:急流如风雷般凶猛,突显自然的力量。
- 更在云山气象中:自然变化多端,云山之中气象万千。
- 山云吞吐翠微中:云雾在山间起伏,形成美丽的景象。
- 淡绿深青一万重:层次丰富的绿色,营造出深邃的氛围。
- 此景只应天上有:赞叹此景如同天上仙境般美丽。
- 岂知身在妙高峰:感叹自己身处于如此绝妙的高峰之上。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太行直上犹千里”,加深了山的雄伟。
- 对比:井底的残山与高耸的太行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溪水比作风雷,增强了自然的力量感。
- 排比:如“万壑千岩”,增强了诗的气势与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雄伟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向往,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同时展现了诗人心中那份追求理想境界的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尚与坚定,代表自然的伟岸。
- 云:象征变幻与自由,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松:象征坚韧与生命力,表现出自然的生生不息。
- 溪流:象征生命与流动,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太行直上犹千里”的意思是: A. 太行山很高
B. 太行山延绵不绝
C. 太行山非常陡峭
D. 以上皆是 -
“灵鳌”在诗中象征: A. 生命
B. 灵巧与神秘
C. 力量
D. 美丽 -
诗人通过什么修辞手法强调自然的雄伟?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对比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描绘自然的壮丽与雄伟。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通过水的意象展现自然的美。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同样描绘壮丽自然,但更侧重于瞬间的感受与变化。
- 《山中问答》 by 王维: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好问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台山杂咏》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