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日野望
骆宾王 〔唐代〕
故人无与晤,安步陟山椒。
野静连云卷,川明断雾销。
灵岩闻晓籁,洞浦涨秋潮。
三江归望断,千里故乡遥。
劳歌徒自奏,客魂谁为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在寒冷的冬日,没有朋友相聚,我独自漫步在山间的小道上。野外宁静,云卷云舒,河流清晰可见,雾霭也已散去。晨曦时分,灵岩传来鸟鸣,洞口的水位因秋潮而上涨。三江流域的景象在眼前渐渐模糊,故乡千里之外,令人心生惆怅。歌声只是自我陶醉,然而我的灵魂却无人来唤醒。
注释:
- 故人:旧友,指诗人思念的朋友。
- 安步陟山椒:安静地步行,攀登山间的小道。
- 野静:野外安静。
- 云卷:云彩在缓缓变化。
- 川明:河流清晰可见。
- 灵岩:指灵巧的岩石,象征自然的灵动。
- 晓籁:晨曦中的鸟鸣声。
- 洞浦:洞口的江水。
- 三江:可以指长江、黄河等重要江河,象征广阔的江山。
- 劳歌徒自奏:辛勤的歌声只是自己在唱。
- 客魂:客居他乡的灵魂,表达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40年-684年),唐代著名诗人,以骈文见长,风格豪放。早年因“骆宾王”一名而闻名,后因参与政治活动而受到牵连,晚年颠沛流离。
创作背景:
《冬日野望》创作于诗人流亡时期,作者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愈发强烈,诗中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渴望。
诗歌鉴赏:
《冬日野望》是一首充满了孤寂和思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冬日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头两句,诗人提到“故人无与晤”,暗示着他在寒冷的冬日里,失去了与朋友相聚的机会,强调了孤独感。接下来的描写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展现出“野静连云卷,川明断雾销”的宁静与美丽,但这种美丽却在诗人的心中引发了更深的思索与感伤。
“灵岩闻晓籁,洞浦涨秋潮”描绘了清晨的鸟鸣与水位的变化,虽然自然是如此生机勃勃,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依然无法消散。最后两句,诗人感到即使自己在歌唱,又有谁能理解这种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这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渗透出一股深沉的悲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无与晤: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失去交流的孤独感。
- 安步陟山椒:独自漫步,彰显出一种悠闲与孤寂。
- 野静连云卷:自然界的宁静与变化,映射内心的平静与复杂情感。
- 川明断雾销:清晰的河流与消散的雾气,象征着心灵的清晰与困扰。
- 灵岩闻晓籁:自然界的美丽声响,使人感到一丝慰藉,但依旧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 洞浦涨秋潮:洞口涌动的水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重。
- 三江归望断:对故乡的遥远眺望,暗示着思乡的无奈与痛苦。
- 千里故乡遥:强调距离之遥,愈发显得思乡之苦。
- 劳歌徒自奏:唱歌只是自我安慰,反映出孤独的心境。
- 客魂谁为招:最终归结到孤独,反问谁能唤醒自己的灵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
- 对仗:如“劳歌徒自奏,客魂谁为招”,通过对仗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孤独感,展现了人在异乡的苦痛与惆怅,最终升华为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人:象征友情与亲情的缺失。
- 山椒: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自在。
- 晓籁: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 秋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变化。
- 三江:象征故乡的遥远与归属感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人”指的是: A. 朋友
B. 亲人
C. 同事
D. 敌人 -
“安步陟山椒”的意思是: A. 快速奔跑
B. 安静地走在山间
C. 在山顶俯瞰
D. 攀爬高山 -
诗中提到的“三江”象征着: A. 繁华
B. 乡愁
C. 战争
D. 自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骆宾王与王维的诗歌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骆宾王更加强调孤独与思乡,而王维则多了一份平和与超然。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骆宾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