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
作者:骆宾王 〔唐代〕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
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
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晨的静谧与美丽。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萤火虫,表达了对秋天自然景色的赞美。萤火虫在静谧的夜晚闪烁着光辉,仿佛在与月亮相映成趣。它们的光芒伴随着秋天的凉意,令人感到一丝柔和的温暖。诗中还提到散发彩光的萤火虫围绕着窗棂,花瓣轻轻飘落在洞房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最后一句“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美好景象的不舍与珍惜。
注释
- 玉虬:指一种美丽的虫子,形象化为萤火虫。
- 金萤:指金色的萤火虫。
- 含辉:形容萤火虫的光辉。
- 疑泛月:像是浮在月光上,产生了一种错觉。
- 带火怯凌霜:带着火焰的光芒,似乎在畏惧寒霜的侵袭。
- 散彩:光彩四散。
- 虚牖:空旷的窗户。
- 洞房:指卧室或新房。
- 下帷:指拉上帷幕,形容安静。
- 不倦:不疲倦,形容对景色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公元640年-684年),字观光,号少游,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尤其以七言绝句和律诗见长。骆宾王的诗歌具有较强的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盛世的文化氛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秋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诗人以夜晚的萤火虫为引子,表达对自然美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反映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在这个时间背景下,抒发了对秋景的独特感受,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诗歌鉴赏
骆宾王的《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是一首极富画面感和诗意的作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开篇的“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便带我们走入一个静谧的夜晚,金色的萤火虫在凉爽的空气中闪烁,仿佛为寒冷的秋夜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接下来的句子“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萤火虫的光辉与月光相提并论,使得夜晚的景象显得更加梦幻与迷离。同时,诗中提到的“带火怯凌霜”意在表现萤火虫在寒霜面前的脆弱与无奈,暗含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一联则更加突出了夜晚的静谧与美感,诗人用“虚牖”和“洞房”这两个意象,展现了生活的温馨与浪漫。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不仅观察到了自然的美,也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惬意与宁静。
最后一句“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好时光的不舍与珍惜,似乎在呼唤人们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整首诗通过对萤火虫的描绘,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氛围,体现了骆宾王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虬分静夜:在宁静的夜晚,萤火虫如玉虬般闪烁。
- 金萤照晚凉:金色的萤火虫照耀着晚上的凉意。
- 含辉疑泛月:它们发着光,仿佛漂浮在月光之中。
- 带火怯凌霜:光芒如火,似乎在畏惧即将到来的寒霜。
- 散彩萦虚牖:光彩在窗外徘徊。
- 飘花绕洞房:花瓣轻轻飘落在房间周围。
- 下帷如不倦:拉上帷幕,仿佛不知疲倦。
- 当解惜馀光:应该懂得珍惜这剩余的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萤火虫比作“玉虬”,形象生动。
- 拟人:萤火虫的光辉被赋予了情感,如“怯凌霜”表现出它的脆弱。
- 对仗:如“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夜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强调了珍惜生活中美好瞬间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萤火虫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温馨的情感基调,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虬:象征美丽与灵动,萤火虫的光辉如同玉石般珍贵。
- 金萤:象征温暖与生命,带有金色光辉的萤火虫给人以希望。
- 凉:代表秋天的气息,带来一丝清新与宁静。
- 月:象征着纯洁与浪漫,月光与萤火虫相映成趣。
- 霜:象征着寒冷与生命的脆弱,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金萤”指的是哪种昆虫?
- A. 蝴蝶
- B. 蜻蜓
- C. 萤火虫
- D. 蚊子
-
填空题:诗中“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描绘了____的景象。
-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写萤火虫来表达对生命的绝望。(对/错)
答案
- C. 萤火虫
- 夜晚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骆宾王《秋萤》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骆宾王侧重于自然之美及生活的温馨,而李白则更注重于历史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粗略解读
骆宾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而李白则通过对夜景的描绘,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索。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骆宾王诗集》